必须克服褊狭的劣根性
孔子之所以感叹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是因为他深刻地发现人类的一个劣根性,这个劣根性就是违反平淡恒常。在孔子看来,具有平常心是对人最高的评价。但是,人总是想要超越自我和别人,总是不愿意成为真正的自己,带有狭隘目的去做事就缺乏平常之心。
一切纷争都基于不安于寂寞,一切的战争和斗争都源自以邻为壑的褊狭观念,一切罪恶均来自想最大限度地置别人于一种贫穷落后的境地,而使自己达到辉煌无比的状态。这种褊狭观念导致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内部的断裂和长久的动荡不安。
一个农夫请无相禅师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之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亡妻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呀。”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给其他的众生。”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他说:“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善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得到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然顽固地说:“这个教义虽然很好,但还是要请禅师为我破个例吧。我有一位邻居张小眼,他经常欺负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禅师能把他从一切有情众生中除去,那该有多好呀!”
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听了禅师的话,农夫更觉茫然,若有所失。
褊狭的劣根性,在这个农夫身上表露无遗。这种劣根性会扭曲人的心灵,造成心理贫穷,并最终使人毁灭自己。
村里有两个要好的朋友,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有一年,他们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年长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听完了圣者的话,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绝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我的同伴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个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吧!”“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气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烦不烦啊?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家伙啊,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那个人一听,他的朋友居然变脸了,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只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
狭隘不但让两个好朋友闹翻脸,甚至还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毁灭他人。如果一个人任由狭隘在内心作怪,那么他会变得多可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