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修养和作为要谨慎

2.对自己的修养和作为要谨慎

为什么孔子说文王没有什么忧虑呢?这是因为,文王能够继承并完成前人的事业,又能使后代子孙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愧对父母祖先,也不愧对子孙后代,这样的一生还会有什么遗憾呢?

文王的父祖就重视仁义,文王继承父祖的志向,修身践履,他的以身作则直接影响着他的子孙,因此,武王、周公也能继承父祖的志向,修身践履,最终成为圣王。

也许我们没有像文王的父祖那样道德出众的父母祖先,但是,这又何妨从自己做起呢?每一代人都可以是起点,一个人一生中的每一点都可以作为起点。我们自己的修养和成就,不仅仅属于自己,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而且还会延续给子孙后代,所以,我们自己的修养和作为不能不谨慎。

一个人所能成就的事业,往往是中小事业,几代人共同实现的事业才会成为宏业。灭纣兴周,固然是由武王直接完成,但是,如果没有太王、王季、文王在前为之奠基,得到了民心和众多诸侯的拥戴,武王即使一举灭纣,周的天下也难以持续七百年之久。武王的征战,因以仁义为前提,所以没有人因此而说他穷兵黩武,反而被尊奉为天子。假如我们的前代人已经为我们奠定了基础,那么,我们继承前人的事业而使之发扬光大,这是孝道的体现;而如果我们的前人并没有为我们奠定基础,我们难道不能为后代奠定基础吗?

周武王因为晚年才尊奉天道而灭纣,仅仅过了几年就离开了人间,虽然纣王已经被灭,天下却并未因此而获得太平,文治武功的责任由周公担当了起来,平定叛乱,制定礼乐,仍然是在完成祖先的遗愿。周公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天下的权力与财富,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是要国泰民安。这样,不仅使天下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而且使祖先的在天之灵也获得了荣耀。这种荣耀的获得,是建立在国泰民安的基础上,假如国家不能安泰,百姓不能安宁,即使周公追封太王、王季、文王为王,也难以长久。

国家的安泰,是建立在百姓安宁的基础之上的,假如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国家不可能安泰;百姓生活安宁,必须有礼制,而礼制之中又以祭祀为重,所以,《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记》中也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公制定祭祀之礼,是继承祖先遗志,同时又能使天下百姓安宁。

不管我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其修养和作为都影响着前人和后人,所以,能否对得起前人,要靠我们自己;能否对得起后人,也要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