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1.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过”和“不及”两个概念,是后来成语“过犹不及”的最早来源。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这一段话是对“过犹不及”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及貌似不同,其实质却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为什么一般人修道而不能成道、得道呢?孔子说,我现在懂了。聪明人太聪明了,超过头了。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有时手里拿着帽子找帽子,找了半天,哦!在这里!禅宗里头讲“骑牛觅牛”。骑在牛背上,说,“我的牛找不到了!”“愚者不及”,笨的又太笨了,够不到。所以不能做到“中庸”,也就做不到恰到好处。

因此,学问太好的人不能成道,像佛家的“所知障”,学问越好、佛学越懂得高,越不会成功,只能讲讲经、讲讲佛学。那么,不念经,也不学佛,好不好呢?“愚者不及也”,也一样不会成功。

孔子又重复地赞叹:道——后世这个道为什么不明了呢?我知道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贤”与“不肖”,是古代两个代号。贤——有道德的人,有学问有道德谓之贤人。不肖——看不起学问,不守道德谓之不肖。这两者也都不能成功。

所以中庸之难,难在恰到好处!这个同做菜一样,不咸又不淡,那真不容易!

好多事情如果走向极端,把事情做过了头,会远离自己的目的。同样道理,如果做得不及,往往导致功亏一篑的惋惜,或者被人愚弄欺骗的无奈。所以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字。

三国时期,杨修恃才傲物,熟知曹操心思,为曹所忌恨,终招杀身之祸。曹操修一花园,在门口写一活字,众人不解其意,独杨修知其嫌门阔,于是将门改小。又一次,曹操在一酥盒饼上长长地写道“一合酥”,因古时写字是竖着写,别人又不知曹操何意,独杨修开盒拿起酥饼吃起来。杨修见别人不吃,就得意洋洋地对旁人讲:“将这三字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大家吃吧!”曹操听说此事,深为不满。

又一日,行军途中,曹操发出军令“鸡肋”。杨修于是收拾行李,准备撤兵。当时曹操还没有令将士撤军,于是众将士问杨修为何要收兵。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要撤兵!”曹操听说后,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罪处死了杨修。

杨修的才华,在中庸学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行中庸之道者,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之处,就在于不知自己的聪明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人是聪明吗?多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肯定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对此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疑心越来越重。这就是说,该聪明的时候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能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聪明,或适时适地适量地表现才能,那么他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们也许会说,杨修之死,关键在于曹操也聪明并且多疑,但是换了谁,一个上级能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吗?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他的才华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曹操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重用,才能太露又有“才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

相反,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得益于他早期的“藏锋守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天下的前期,攻克徽州后,在各支争雄队伍中,实力可说是很强大了。但是否应马上称王,引起天下的瞩目,还是继续增强内功,扩大根基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关键而急切的问题,这时他采取了由部下邓愈给他推荐的隐居谋士朱升的建议。针对朱元璋问朱升,“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说,第一要巩固后方;第二要重视发展生产;第三要作长远打算,别忙于称王。朱元璋认为很好,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可以说,朱元璋走向成功,与此大有关系。

如果说杨修之死是“过”的后果,那么“不及”同样也不会善终。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大军相持在长平,一时难以决出胜负。后来,赵王误中了秦的反间计,使用赵奢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的母亲放心不下,面见赵王,说:“了解自己儿子莫如他的母亲,我认为绝不可用赵括为将。”赵王不解,反问道:“此话怎讲?”赵括的母亲回答说:“我刚嫁给他父亲赵奢的时候,见赵奢为将,不把官俸据为己有,而是用来养士,仰仗他供给衣食的达数百人。大王赏赐给他的财物,全部分给下级军吏。自从他领受大王之命的那天起,便一心为公,不再过问家庭私事。今赵括一旦当了大将,便目中无人,趾高气扬起来,军吏没人敢抬头正视他的。大王之所赐,都归他个人私有,而且经常说:‘看有价钱便宜的好田地、好住宅,能买就赶紧买下来。’父子虽都姓赵,但二人的志向却大异。因此,我建议大王不要重用他。”

赵王说:“不要说三道四,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大王如果非用不可,出了问题,恳请不要株连赵家本族。”赵王连声答应说:“好,好。”

赵括当上大将以后,完全改变了老将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余万降卒尽被坑杀,赵括也被乱箭射死。他母亲哀叹道:“果然不出所料!我早把他看成死人了,像没有这个儿子一样。”赵王也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不再追究赵家之罪。但此役之后,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终于为秦所灭。赵括只知纸上谈兵,在实战和凝聚人心方面,远不如其父赵奢和大将廉颇,最终招致全军覆没,实在可悲可叹!

如果说赵括是实践上的不及,那么有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则是在认识上的不及。这位人物就是项羽。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不是战略家,一旦涉及战略问题,他就显得极其幼稚和目光短浅。

例如,在灭秦之后,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彭城,这使他在军事上失去战略要地,在经济上也失去了大后方。如果他以关中为都城,那么刘邦就不会那样轻易地从汉中杀出,可以说是掐住了刘邦的咽喉。项羽懂得军事、深知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他不封刘邦为关中王,而封秦王朝三位降将,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他目光短浅,认识上存在不及,稍有成就便急于回家乡炫耀富贵,这不是战略家的风度。他过于迷信自己的力量,迷信到自我崇拜的程度,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这种自我迷信的氛围之中。这种过分的自我迷信使他看不清自己的政治对手。鸿门宴上他放走刘邦,有人说项羽沽名钓誉,有人说项羽性格宽厚憨直,这都没有说及要害。项羽之放走刘邦,是建立在他对自身充分自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自己可以打败虎狼之秦,区区刘邦又何足挂齿!因此当刘邦前来谢罪表示不敢背德的时候,他的警戒线就全部撤除了。尽管有范增在身边一再暗示提醒,但他的自信心又促成了他的刚愎自用。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将来与自己争夺天下、要自己脑袋的人,正是眼前这个俯首帖耳的刘邦!在这一点上,范增比他高明得多。后来待到他看清自己的政治对手之时,已经为时太晚。

项羽在认识上的不及,导致了他的失败。在乌江边上,一老者欲渡其过河,以图东山再起。但他又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刎乌江,实在令人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