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1.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本章进一步谈圣人之诚的先天感应的预知功能。

至诚使得人能够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而达到“先行见到”、“先行呈现”的高超境界,事情还没有发生就依稀知道它的端倪,善的吉祥之事还没有光临,喜悦的心已经先行迎接了它的光辉,恶的东西还没有来临就知道征兆。

至诚使得人能够穿越历史的尘埃和当下的遮蔽,看到国家和社会的内在问题。

托尔斯泰的小说,倒叙、穿插、蒙太奇,都没有,他就那么老老实实地顺着写。他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不过就是简单地写了一个年轻的地主,在早晨挨家走访了几个不同的农户,作者一家顺着一家,详细描述了每户农民不同的生活景况和人物性格,仅此而已。他的另一篇小说《暴风雪》,写的是“我”跟着驿车如何出门,如何迷路,如何碰见一些同行的马车,一路如何交谈……那样简单的结构几乎令人失望,而且疑惑:这么写太过老实了吧,太没有噱头了吧,太没有戏剧性了吧。小说要写得好看,有冲突,有悬念……不是吗?

然而,他那样深入地观察,精确地描绘,求真到近似流水账的小说,力量却非常之大,它们像榔头一样,一记接着一记狠狠地砸在你身上。

托尔斯泰并不是唯一写实的作家,世界上有多少人以写实为武器创作小说,但达到他那样真实强度的作品却不多,我们简直想不出,他怎么会在真实中凝聚了那么大的精神含量?在别的写实作家身上却实现不了。

不妨来分析一下托尔斯泰在1855年连续写下了三篇关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争小说:《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第一篇写于4月,第二篇写于6月,第三篇写于12月。一个作家在短短的八个月中,反复写同一个题目,他不厌烦吗?他不怕重复吗?他哪来的这种胆量和能量?

这种疑问对托尔斯泰来说,算是小儿科。他可不是那等蝇营狗苟,想靠小说立身扬名的宵小之辈。他写小说,只因为他真诚地关怀人。这个人活着的状态是:他看,他听,他同情,他思考。只要具备了这个素质,作为一个作家的托尔斯泰,他的灵感当然会像一口高压油井一样,喷涌而出、源源不断,因为生活本身是生生不息、丰富多彩、源源不绝的。也因为此,托尔斯泰从来不是为写小说而写小说,他写小说只是体现了他的“至诚”:关怀、同情、爱、慈悲。真实在他手中,纯度那么高,也许就因为纯度高,才可能力量大吧。

当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心里想的每一件事物都没有私利和占为己有的欲望,他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通过今天看明天,通过当代看未来。

“至诚如神”,唯有这四个字,方能解释为什么托尔斯泰质朴单纯的写实小说会有那么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