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王道推行到天下

1.把王道推行到天下

本章开头说:“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这个“王”读去声,动词,王者要把王道实行到天下叫“王天下”。把王道推行到天下的时候,有三种重要的事情,这三种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前一章讲,有德无位不能制礼乐,有位无德不能制礼乐。“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这里讲:王天下有三件事情,指的就是“议礼”、“制度”、“考文”这三种重大的事情。

那么把握了这三种重大的事情,“其寡过矣乎”。把握了这三种事情,那么天下人来往,办事情,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有一个准则存在,人人可以遵守,就提高了办事的效率。所以这里说,这三种重要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了,那么就是可以“寡过”,就很少有过失了。

王者能够把“王道”推行天下,必须把这三种重要的事情做好。“王道”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仁义之道。

帝王虽居上位、尊位,虽自己有善德,但不能施行仁义之道,不能施善德于百姓,就不能感化百姓成为有善有德之人。不能以善德感化百姓,百姓对朝廷就不能信服,信服不够而身体服从,不过是迫于权势,表面上不得不服从,而心里不会服从。所以,作为帝王、大臣,仅自己有德善还不够,只是具有能够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还须大善及天下百姓、大德及国家人民,才能树大信于百姓,才能大化天下人民,才能算是“治国平天下”。

据史书载,古时有一宰相经过乡间一座破烂不堪的小桥,随用自己的俸禄修好了这座破桥。这个宰相虽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誉,却也引来了天下有识之士的非议:这件事若是一般平民所为应大加赞赏,而作为宰相就应另当别论——宰相自己经过、看到的破桥才修,天下的破桥他都能经过、都能看到吗?用自己的俸禄修破桥,他的俸禄能修天下多少座桥?桥坏到不堪入目、难以安全通过的地步而当地官吏不去修,说明他没有能力管理好官吏;桥坏到这样,过路的百姓没有人自己掏钱来做此善事,说明天下百姓当时未被朝廷善化、德化、仁化。

这与《论语·颜渊》中所载的孔子的话是同一道理。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就在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三项,经济、社会的安定,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以及国防力量的充足和老百姓的信任。细究所有这些问题,当然也就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问题。因为也只有老百姓对统治者有了充分的信任,才有可能建立充足的军事装备,国防力量才能强大;只有老百姓对统治者有了充分的信任,经济建设才能建立起来,人民才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倘若失去了人民的信任,统治者指挥不动人民,企业家指挥不动员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企业就是一盘散沙,那也就谈不上什么军事装备和经济基础了。而这个信任问题也就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只有统治者推行“王道”,也就是仁义之道,才能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互相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才会有力量,生产力也才能得到发展,国家也才能强大。

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信任对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