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为不言之教

4.身体力行,为不言之教

生于隋唐之际的杨上善,集医家和哲人于一身。其所撰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内经》注本。他曾说:“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事实的确如此,精辟的言论固然难得,身体力行更可贵。欲人行之,身先行之。

要做好一件事情,就一定要亲身体验和努力实行。仅仅用语言表达自己做某件事的决心是不够的,决心还需要靠具体的行动体现出来。良好的品格表现在言行的一致上,没有行动的表白是空话,是谎言,是“无征,不信”。

古时候,楚国曾有一个渔夫向楚王献鱼,并想利用这种方式说服其仁政爱民,楚王原来就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在渔夫的提醒下才身体力行地去做了。

打鱼人说:“今日捕得的鱼,吃不了,卖不掉,扔了又可惜,所以拿来献给大王。”

楚王的侍臣说:“你这样说对大王太不尊敬了。”

楚王不同意侍臣的意见,他说:“你不知道,这打鱼人是个仁德的人。听说王家仓库粮食丰余,国有饥民;后宫多怨女,民间多鳏夫;王府库聚财多,国内多贫民,这都是因国君无道的缘故。所以厨房有肥肉,马棚有肥马,百姓有饥色,这是因亡国之君搜括财物藏于府库。这个道理,我早就懂得,却不能实行。渔人知我的缺点,便以献鱼来开导我。我要为民做好事。”

于是楚王派人抚恤鳏寡孤独的人,从粮仓拿出粮食,从府库取出钱财布帛,用以救济生活困难的人,释放后宫多余的宫女,让她们嫁给无妻的男人。楚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邻国居民也争相归附楚国。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仁君应该做的事,这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也繁荣稳定,国家日益富强发达;刮民脂民膏以自肥,这是昏君做的事,致使民不聊生,活不下去只有铤而走险,社会也就动乱,国家因之衰亡。两种做法,两种结果,这是国家兴亡的规律。

楚王虽然早就懂得这些道理,但他却效昏君之所为,搜刮人民财物堆满府库,使民有饥色,后宫幽禁许多怨女,使民间多鳏夫。可见知和行是两码事,知了未必能行,楚王正在步着昏君亡国的后尘。楚人以献鱼的方式劝谏楚王,而楚王也能非常难得地身体力行去施行,不仅使楚国鳏寡孤独得到抚恤,也挽救了楚国。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施教者必备的德行。通常我们把以身作则解释为以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做出榜样,这实际上就是指身体力行、以身教人。它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以身做出榜样,而在于做出什么样的榜样。施教者的“身”和“则”就是他的人格,人格客观地呈现在受教者面前,这就是榜样,是存在的事实,而不因施教者主观愿望的“做”与“不做”为转移。

家喻户晓的智者诸葛亮就非常注重身体力行,为儿孙做榜样。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虽贵为丞相,也绝不搞特殊化,坚持“行不言之教”。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在给蜀后主(刘禅)的上表中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高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这种廉洁的作风,对子孙是无形的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深刻地说明了施教者以身作则是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顾觊之,字伟仁,南朝宋吴郡人。他一生为官,清廉爱民。

他的儿子顾绰家道极为殷实。顾绰的一项事业就是放高利贷,乡里不论士子平民,好多都欠着他的债。顾觊之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十分不满,曾多次劝阻,而顾绰总是不听。

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吴郡太守,他便回到家乡来做官了。顾觊之对儿子放高利贷之事一直耿耿于怀,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帮助被顾绰剥削的乡邻。

一天,他对顾绰说:“以前我常常禁止你在乡里放高利贷,现在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有这项收入,咱们家的生活肯定不会这么富足。你平时放的债,一定有些人没有及时偿还,趁我现在回到家乡来做官,我设法代你催讨。不然的话,等到我以后不在家乡当官了,你讨那些债就不容易了!”

顾绰正为有些欠款难以讨回而大伤脑筋,听父亲说要为他撑腰,帮他讨债,真是大喜过望。他想凭着父亲在地方上的权力,讨债自然易如反掌。于是,他急忙将别人欠债所写的文书全都拿了出来,竟然有满满一大柜子。

顾觊之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点起一把火,将顾绰的所有放高利贷文书烧了个精光。烧完文书,他郑重其事地向远近乡人宣布道:“你们欠顾绰的所有债务,今后都不必再还了。所有的借债文书,都已经被我一把火烧掉了。”

面对父亲的突然举动,顾绰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眼睁睁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全都化为灰烬,一下子受到沉重打击,以至于整天都十分懊丧,不停地唉声叹气。心里难过,却也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

顾觊之的做法,对儿子来说不免有些残酷,但他一片爱民悯农的心意,却是真情可鉴,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戴和信任。与此同时,他也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儿子:做人要仁爱为本,盘剥乡邻是可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