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衣食住行

第一章 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根本,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们因气候条件和物产的不同,其饮食习惯、衣着方式、居处习俗都会有不同之处。恩施地区曾经是山大人稀的蛮荒之地,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老百姓常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近70年间,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行,恩施民众的衣食住行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常服饰已全部汉化,民族服饰一般只在演出中使用。饮食上总体保留了传统特色,也吸纳了一些外地食材和烹调方式。住房的变化最大,茅草屋、木皮屋、石板屋这些贫穷时期的简易住房早已不见踪影。清朝柯煜《宿建始农家》一诗曾提到木皮屋,诗曰:“异哉荆南行,忽涉西蜀界。酒用芦管吸,屋取木皮盖。田家有淳风,话言极亲爱。见其二子焉,鸡黍辞之再。虽非隐者流,悠然自尘外。”[1]诗中提到的木皮屋早已成为历史,现存住房中极难找到。目前,乡村保留了少量特色民居吊脚楼,城市已是高楼林立,并在不断拆旧盖新。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的相继通车,恩施境内已覆盖空运、铁路、高速公路和水上交通,出行条件早已今非昔比。景阳地区也在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走出了贫穷落后的困境,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衣食住行的表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略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