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使用情况的变化
社会变迁、经济变革以及观念变化均对当地方言产生过重大影响。自清朝末年,景阳镇地区民众就已全部采用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语言中仅存少量土家语词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景阳镇地区的方言逐渐形成以搬家子腔和蛮子腔为代表的两大主要方言腔调。从地域来看,大致以大面坡分界,大面坡以上为高山,居民多操搬家子腔;大面坡以下为低山,居民多操蛮子腔。从民族来看,移民至此的汉民族多持搬家子腔,世代居住于此的土家族多持蛮子腔。因为高山低山相互通婚,出嫁至高山或低山的女性居民保持了出生地域的腔调,常有搬家子腔和蛮子腔同时在一个家庭存在的情形。
20世纪50年代以前,居民全部用当地方言交际。50年代以后,居民仍然采用当地方言交流,机关工作人员也以方言作为工作语言和交际语言。在当地小学和中学,逐渐有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朗读课文时使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学生平时在学校一律用方言交流,朗读课文和文艺演出表演节目时采用普通话。除语文老师以外,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全部采用方言教学。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意识的兴起以及农村条件的改善,收录机、电视机逐步进入农村家庭,人们通过广播和电视接受了普通话的影响。90年代以后,部分青年外出打工,需要用普通话与外界交流,这部分村民开始使用蹩脚的普通话,回乡以后依然用方言交流。学校采用普通话教学的情况比以往略有改善。师生的日常交流依然采用方言。
由于新生人口减少,还有部分家长到城内租房供学生在城内上学,农村生源变得更少,学校已不断整合,一些小学已撤,各村主要留中心小学,部分小孩上学路途变远,需要家长接送或委托专门跑短途运营的司机接送。中学也变得相对集中,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住宿,周末回家。集体生活使得学生之间说普通话逐渐成为常态,尤其是城镇,部分学生除了在家说方言以外,在外很自然地转用普通话与同学交流。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语言使用状况急剧变化的时期。村民在当地的交流依然使用方言,外出打工的村民使用普通话交流。在学校里,由于普通话的进一步推行尤其是教师普通话考级上岗制度的推行和严格执行,许多教师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偶有使用普通话的情形。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中,低年龄段的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尤其是幼儿园的孩童,回家以后也常使用普通话。商场、超市、宾馆、餐馆、美容美发等服务业只要开设在县级及以上城市,一律采用普通话服务,乡镇则方言与普通话兼用,以方言为主。
“90后”、“00后”的发音开始发生变化,他们所说的方言除了声调与普通话不同以外,声母和韵母尽量向普通话靠拢,如“绿色”的“绿”在当地方言中发音为/lu214/,“90后”发音为/ly35/,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称谓语的选择上,年轻人也倾向于选择与普通话一致的称呼,如称呼祖父祖母,多采用“爷爷奶奶”,不再沿用方言称呼的“爹爹婆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时间越来越长,农村也出现了少量的独生子女,原有的亲属称谓使用场合越来越少。拜师称谓基本消失,职业称谓产生重大改变,传统的技艺类称谓如篾匠、漆匠等已极为少见,新兴的职业称谓开始增多,如快递员、美发师、美容师等。
随着一些习俗的改变,一些语词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如“开脸”、“换亲”、“钩钩”等语汇已成为历史词,另一些语汇又开始活跃在村民的口头,如“打工”、“讨薪”、“三轮车”、“山林补贴”等词语。在命名习俗上,呈现出一定的向传统回归的趋势,如取名时采用传统的派行用字,而且适当结合生辰八字中五行所占比例的多寡来选字。年节、祭祀、婚丧嫁娶仪式中的语言禁忌依然保留,谐音禁忌在某些方面有扩大的趋势,如车牌号、手机号、楼层和门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