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婚仪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婚仪流程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一是流程简化,二是每个流程的环节也有简化。改革开放以来婚仪简化了不少,主要经历看人家、认亲、结婚三个主要阶段,在外打工自由恋爱的男女还省去了前两个环节,直接回乡举行婚礼,亲朋好友只参与了结婚一个环节。细节上与改革开放前主要的不同,一是合八字的环节产生了改变,除了少数极为相信命理的人以外,合八字的渐渐少了,主要看男女双方是否情投意合。父母只是婚姻的参谋,不会以八字是否相合来干涉。而且农村会推算八字的人也越来越少。二是看人家和认亲时的礼物产生了变化,看人家的打发由布料改为商店售卖的成衣,认亲时的茶食逐渐以礼金代替。三是哭嫁仪式越来越简化,悲伤气氛渐渐淡化,时间也变短。客人主要以打牌、打麻将、闲谈来打发时间。
到了21世纪,婚仪产生了更大的改变。一是哭嫁的消失,不管城市农村,都不再保留哭嫁环节。农村的结婚仪式越来越城市化,有专门的婚庆公司负责整个婚庆事宜,他们的服务涵盖城市和乡村。乡村也有替人做婚庆服务的班子,他们设计的仪式环节跟传统婚礼有很大区别,甚至有欧化倾向。二是妆新方式的改变,青年男女上城里拍婚纱照,结婚当天到美容店化妆,由新郎带着车来新娘家迎接。三是新娘出行方式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前新娘乘轿或骑马至婆家,50年代以后一般步行至婆家,坐轿被视为剥削行为,轿子也成为舞台表演的道具。后来,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广泛推行,山区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娘子再也不用步行至婆家,而是坐车前往。虽然摩托车是山区青年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结婚当天,新郎家还是会想办法租小轿车去接新娘,请小货车拉嫁妆。婚车也一如城市里的做法,贴红双喜字,以玫瑰花装饰,除了吹唢呐和城市略有区别外,其余的程序基本城市化。
除了婚姻流程简化以外,当地人的婚姻观也在悄然改变。21世纪以来,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对婚姻的草率态度。少数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回乡举行结婚仪式却并没有领取结婚证,形成事实婚姻以后,少数夫妻因为性格不合或其他问题导致分手,双方不需要办理离婚手续就各自走开了,也有一声不响就走人的情形发生,这种草率的婚姻带来了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不少后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