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陈设及用途

三、房间陈设及用途

房内堂屋正中是供香火(神龛)的地方,一般放有大方桌一张,长板凳四条,皆为木制品。这张大方桌平时是不作餐桌用的,只有团年时才用。平时吃饭一般在灶屋或火坑屋吃,过年时吃团年饭是一定要在堂屋吃的。堂屋也是家里老人寿终正寝后停灵的地方。

火坑屋相当于客厅,设门三扇,分别与堂屋、房屋(卧室)、灶屋相连,外墙设窗户一扇。屋内放置方桌一张,椅子若干,房子中间设炉灶,冬天生火。该房是全家人的公共空间,也是来客闲坐谈白(聊天)吃饭之地,烘烤衣物的钩钩也设于此屋,晚间女人们也围坐于此纳鞋底或做其他针线活。

灶屋常年设两个大型炉灶,灶上架两口大锅,一口锅用来做饭烧菜,一口锅用来煮猪食,可烧煤也可烧柴。若烧柴一定还得有吹火筒,该物用竹竿制成,长约1米,中间贯穿一小孔,对准要燃烧的木柴从孔眼吹气可以助燃。另外房内靠墙设碗柜,修石墙屋时也有直接在墙上留置碗柜的,另一面靠墙放水缸,还设有灶台放砧板菜刀之类厨具。角落里常放水桶、猪食桶、扁担、扫帚、撮箕等用具。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家家户户备有三脚,三脚是铁制品,铁圈下焊接三根短铁棒支撑,铁圈和铁棒有粗有细,粗者直径约1厘米,细者直径约2毫米。成型的三脚有大有小,用来临时搁置饭锅或猪食锅。火坑屋里也备有三脚,便于将炊壶置于其上烧水、砂锅置于其上炖饭炖肉。冬天灶屋除了大炉灶以外还设有一个火炉,作为熏烤腊肉之用。灶屋另一必备工具是火钳,用来夹取木柴、煤炭等。当地有关火钳的谜面云:“两弟兄般般高(指一样高),屋前屋后捡柴烧。”

卧室被称作“房屋”,床铺靠墙设置,一般为1.5米宽的木板床,用两块木质铺板,板上加棕垫子或稻草,再铺上棉絮,然后加床单、棉被于其上。因山区夏天蚊虫肆虐,床上大多备有蚊帐。房屋除了作起居室,兼有粮仓的功能,设有柜子装谷物、包谷籽、麦子等,另有箱子若干收纳物品。洋芋则直接靠墙堆放在地上或床底下,熏制好的腊肉挂在房梁上。衣柜起初少见,物质条件渐好后才盛行,没有衣柜时多数人家多靠卧室墙壁横挂一根竹竿,衣物就搭在竹竿上,竹竿充当了衣柜的功能。老式卧房里常有尿罐和夜壶备起夜之用(当地叫“打夜起”)。尿罐女用,常为陶制品(瓦罐),夜壶男用,多为瓷制品,现多用塑料制品,陶制品已极为稀少。

楼上的房间一般作卧室用,楼梯口的房间和堂屋楼上的房间都作储物间。堂屋楼上通风条件好,常作为悬挂吊托包谷的地方。吊托指几个连接在一起的包谷棒子。包谷成熟后只撕开壳叶,将几个包谷的壳叶绞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吊托,吊托整齐悬挂在房梁的钉子上。这些钉子可以是铁钉,也可以是小木桩。看农家储存的粮食是否充足常看有几个卯子(即有多少块腊肉)、几个吊托。卯子指肉食的多少,每块猪肉上端都切开一小口子,再用一段棕榈树叶子做的短绳穿过拴住,悬挂时就将短绳挂在钉子上,这段短绳被称为卯子。因为每块肉都拴有卯子,就以卯子代指猪肉。吊托代指粮食的多少,包谷在土家山区是主食之一。

表1-4 民居房间名称的当地说法与普通话说法差异一览表

以上所述为传统住房的陈设,现在新式住房有许多按照城市单元房设计,配置的家具也越来越城镇化,但农村自来水设施尚不健全,纵添置了现代沐浴设备,也用得不多。

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恩施山区的住房从传统的吊脚楼到新式的平房,其间变化既有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也有建造技术、建房材料更新等因素的推动。住房已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所在,更是享受生活的家园。

表1-5 景阳镇民居内特色用具名称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