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方式的民俗解读
每一种建筑方式的选择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土壤及建筑材料有关,因此居住方式总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包含着不同的居住理念。
(一)地域特色
南方山区雨水多、蚊虫多,高出地面的建筑才能避免蚊虫的侵扰和雨水的肆虐。同时,农产品需要宽敞干净的晾晒场地,因此,住房必须避开潮湿的环境,同时也要开辟平坦的通风采光便利之地便于晾晒谷物。从谷物晾晒来看,在山坡上开辟院坝是不可能的,也不便管理,院坝只有设在家中或房屋附近才方便。通过柱子增添层高,达到了避免潮湿的效果,解决了利用坡地建房的问题。托高后自然形成的楼面只要以木板覆盖就是可以晾晒农产品的平台,解决了山区平地少的问题;立柱形成的空间又给家中牲畜找到了栖身的场所,解决了家畜圈养的问题。这样,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在南方地区自然就成了居民住所的首选。所以吊脚楼在南方雨水较多地区十分盛行。
新式住房没有选择吊脚楼而是用水泥房,同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是水泥房坚固,密闭性高,能有效避免潮湿问题;二是水泥平房的房顶是天然的农产品晒坝,水泥吸热,晾晒在上面的谷物、包谷更容易干;三是大办钢铁以后对林木的毁损,使得能够作为建材的木材在山区也不易获得,林木采伐权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已经成材的少量木材也不可轻易砍伐。种种原因使得一栋传统吊脚楼的造价要比同等面积的水泥房的造价高出3倍之多。出于多方面考虑,现代山区居民修建新房一般都选择水泥房子。
(二)居处理念
在居住条件简陋的时期,人类首先要解决安身立命之所,有个住处就心满意足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考虑的不仅仅是有没有地方住的问题,而是住在哪里、住得是否舒适的问题。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一栋房子往往是一家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住房落成又是子孙后代生存繁衍的根本,建房容不得丝毫马虎。前文已提到,选址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选址到下基脚再到上梁乔迁等环节都熔铸了人们多年形成的居住理念。在住房的选址上,总是讲究采光、通风及风水因素。传统风水观念也并非一概都是迷信,比如在对住房方位的选择上主张坐北朝南,这种朝向的房子在采光上总是最佳选择。这种方位能保证房间的日照时间,有效避免潮湿问题,增添居住舒适感,冬天也避免北风的直接吹打,可有效保证房屋的保暖性。至于“前有沼,后有靠”,依然可以从采光和保暖来考虑,前面地势略低则视野开阔,没有大山挡住阳光,不至于使居所处于背阴的地方;后面地势高是对房屋的有效遮挡,对付冬天凛冽的寒风很有效,尤其是高寒地带。
“仓廪实而知礼节”,饮食无忧才有讲究相应礼仪的基础,居者有其屋之后人们自然也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住房,已不仅仅是栖身之所,它更是传达民众审美需求的所在。从住房的外观再到内部装修的细节,都可看出人们在舒适的基础上有了相应的美观要求,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追求美感。传统吊脚楼就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的产物,比如吊脚楼的屋顶和四角设有挑翅,状若展翅欲飞的仙鹤,上面刻上仙鹤、喜鹊、锦鸡等图案。新式的水泥房贴上不同风格的外墙砖,室内装修追求个性化,这些都是在舒适的基础上对住房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