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与农业娱乐
(一)农谚
当地的农业耕作经验主要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为方便记忆,老一辈总结了朗朗上口的农谚,从耕种季节、耕种技术、耕作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方法和经验做了分类和归纳。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的认识、对农作物的了解、对气候和土壤的观察上。
1.强调农业生产地位
中国千百年来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谚语中也有不少重农轻商的语句。如“七十二行,种田为强”,“手拿锄头去耕地,胜过外面跑生意”,这些农谚体现了以农业为主的思想。还有一些农谚指出农业生产的重要价值,如“没得乡下泥巴腿,饿死城里油光嘴”,“少时不学种,到老两手空”[2]。土地是农民的根本,种田就是农民的事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最多,农民代代传承重视农业的思想正是国情使然。
2.指导种植季节
要有好收成,仅仅从思想上重视农业远远不够,还必须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时间、收获季节。常言道,“节气误一天,产量减一半”。播种较集中的时间可以从植物开花来观察,如“桐树开花期,播种正当时”;也可以从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如“芒种芒种,样样要种”,“霜降种麦,不消问得”;还可以借助动物的鸣叫来提醒,如“阳雀开口叫,下种季节到”。另外是对种植规律的总结,如“一年农事有闲忙,不要错过正二三”,“乡间四月闲人少,田里坡里两头忙”。田里指水田,坡里指旱地,即山田。三四月间正是农忙时节,古代到此季节,县令要派人或亲自下去劝农,就连皇帝也要亲耕,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3.传授耕作经验
山区的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灌溉、施肥和选种三项。传授这方面知识的农谚也不少,如“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天晴打井掏沟,下雨高枕无忧”,“一年一换种,一垄抵两垄”,“选种选得好,苗壮谷粒饱”,等等。
其次是田间管理,耕作技巧等。一是强调细心,种田首先得有好的态度,“种田不要毛,边边角角刨三刨”;二是掌握耕作技巧,如“春播夏锄,深耕浅种”。耕作是否到位跟收成的多少密切相关,“犁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犁田时偷懒则田里收成也会偷懒。不仅要关注深耕,耕田挖土季节的选择也要关注,“白露快把土挖松,种的庄稼绿葱葱”,强调了及时松土的重要性。耕田松土到位以后,接下来要学习的就是撒种的技巧,“撒种要撒普天照(即撒均匀),莫撒一条槽”。从耕到种,老一辈都做了细致的总结,这些耕作经验借助农谚得以一代一代口耳相传。
当地种植最多的农作物是包谷,种植包谷的关键是薅草,因此与薅草有关的谚语特别多。如“过了端午节,薅草不能歇”。给包谷薅草至少要有三次,每一次薅的深浅都是有讲究的,“头道锄浅,二道锄深,三道把土壅到根”。薅草时还要注意边边角角不可遗漏,“薅草不薅边,等于薅半边”。低山的水田可以种植水稻,关于水稻种植的经验也有不少总结,从种植益处、育种时间、栽种技巧等方面都有相应归纳。如“种稻好,猪有糠来牛有草”,“阳雀一声叫,快把种谷泡”,“谷洒一大片,秧栽一条线”,“惊蛰早,清明迟,春分插秧正适时”,“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豆薅三遍颗颗圆,谷薅三遍米汤甜”。
除此以外,部分农谚总结了一些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如“荞麦出土又开花,七十五天就归家”,“红苕莫栽阴山地”,“洋芋下个坎(指高山洋芋种换到低山种),一窝增一碗”,“洋芋要栽向阳地,花生莫种死黄泥”,“花生过路客,不可年年得”,等等。
庄稼成熟以后,及时收割十分重要,“当收不收,人不收老天爷收”,“夏收有五忙:割、打、背、晒、藏”,“八成黄,十成收;十成黄,八成收”。这些农谚普遍强调收割要趁早,否则粮食烂在地里就白费工夫了。
还有判断天气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如“春雷打得早,收成一定好”。这些俗谚都是老百姓经过多年的观察、摸索得出的宝贵经验,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一种场面盛大、参与人员众多的劳作方式,即薅草过程中击鼓唱歌,缓解疲劳,调节劳动节奏,是一种声乐与器乐结合的艺术形式。由专人打鼓,歌师领头,众人相合,多曲联唱。歌词可以即兴创作,也可沿用代代相传的旧词。内容有传授薅草技巧的,有以长工口吻控诉地主的,有统一劳动进度的,也有提出劳动要求的,如:“薅草莫薅连根草,你一转身它活了。烈日下面流大汗,竹篮提水白费劳。大雁飞过不离群,薅草就要多使劲。莫学阴沟癞蛤蟆,一步三停急死人。”歌师根据当时情形领唱,还可借此机会唱情歌,调动青年男女的热情。开唱时只听锣鼓齐声响,歌声满山盘旋,而手中农活不停,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在唱歌过程中,有些歌师还会穿插一些低俗的唱词以调节气氛,但也注意适可而止,因为参加劳动的男女老少都有。以其中一首薅草锣鼓歌为例。
《薅草锣鼓》(三)
清早起来雾沉沉,
敲锣打鼓出了门。
歌郎歌妹把路引,
来到山上扎大营。
一请覃氏弟兄们,
来到东山扎大营。
要把杂草薅干净,
只看包谷长成林。
二请谭氏弟兄们,
来到南山扎大营。
要把虫虫薅干净,
包谷长得嫩青青。
三请黄氏弟兄们,
来到西山扎大营。
要把鸟雀撵干净,
包谷坨坨爱死人。
四请向氏弟兄们,
来到北山扎大营。
要把兽害打干净,
包谷丰收笑盈盈。
五请田氏弟兄们,
来到中间扎大营。
水灾旱灾除干净,
包谷煮酒醉死人。
各大姓氏我都请,
来到山顶扎大营。
换工打活力量大,
团方四邻一家人。[3]
薅草锣鼓曾经流行于湖北、四川的土家族聚居区,另在重庆、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等省和自治区也有发现[4]。现在农村群体作业的情况依然存在,但薅草锣鼓不再盛行,主要原因是除草剂的使用导致的劳动方式的变化。
除草剂和一些农药的使用使得田间的野草得到了很大的遏制,薅草的工作没有以往繁重,再加上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集体薅草的盛大场面不太可能再出现,薅草锣鼓在恩施各地都不再盛行。景阳地区现在虽然还有相互帮工、多人一起薅草的劳动模式,但唱薅草锣鼓歌已不普遍,大家一起劳动时边干活边闲谈,也有少数喜欢唱歌的人偶尔亮一嗓子,但唱的内容不一定与薅草锣鼓歌有关,多半是流行歌曲。
跟劳作有关的歌曲还有石工号子,不一定有歌词,但有音乐的美感,是石工为统一用力的方向和节奏而创作的。每当抬重物时,为了协调力度和方向,有一人领唱,其他人相和,所唱内容多样,其中一种如下:
领:喊声号子嘛, 和:嘿依佐啊!
领:齐努力, 和:嘿依佐啊!
领:要把石娃儿嘛, 和:嘿依佐啊!
领:来撬起嘛, 和:嘿依佐啊![5]
凡在狭窄的山道上抬东西,后面的人往往看不清路况,若有障碍需要前面走着的人用号子提醒,此时往往有引路歌。如前者说“前面牛屎粑”,后者则应“一脚踢开它”。生活在恩施地区的各民族性格直爽,见什么直接说明,一般不做委婉表述,而类似的情况北方地区却说成“右边一朵花,看它莫踩它”。钟敬文先生曾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及:“早年北京轿夫前面喊一句,后面就重复一句,以示知道了。‘左门照’是说左边有障碍物,要当心;‘右蹬空’是说右边有坑需注意。……有时前呼后应亦有不同,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意为右边有一堆马粪,别踩在上面,后面则应‘看它莫踩它’。”[6]
在传统耕作阶段,山区村民生活清苦,农活繁重,但民众依然保持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用智慧的头脑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善美。村民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对待生产劳动,薅草锣鼓就是山区村民乐观精神的一种表现,在艰辛的生产劳动中,老百姓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以愉悦的歌唱来冲淡劳作的辛苦。在缺乏广播、喇叭等扩音设备的时期,薅草锣鼓也是传授劳作经验、指挥劳动进度、发布劳动指令的有效手段。
现代除草剂的使用让人们用不着再辛勤薅草,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但除草剂的使用也造成了土地板结,并伤害其他农作物,其长期影响还有待观察。因为集体薅草不复存在,薅草锣鼓自然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昔日盛大的集体劳作场面在山村成为历史,仅有薅草锣鼓歌还留存在部分年长的农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