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 名
恩施地区山大峡谷多,因地势形成的坡地、峡口、槽口、垭口也多,因此山川河流及地势地形都成为命名的基础。以地势特征加居民姓氏来取名是当地地名的常见形式。宽阔地带称“坪”或“坝”,坪有花坪、高坪、下坪、永乐坪、孙家坪等;恩施城区就有舞阳坝、土桥坝、黄泥坝,其他地方有革坦坝、黍谷坝、战场坝等等。隆起的坡地常命名为“包”,如彭家包、江家包、柯家包。两座山之间的狭长平地称为“槽”,如龙潭槽、后槽、李家槽。几座山之间的缺口为“垭”,如梭布垭、李家垭。也有单以居民姓氏命名的,如尹家村、田家坝、沈家荒。
景阳镇下辖的32个行政村之中,以地形特征命名的有15个,如革坦坝村、大天坑村、硝洞坪村等;以景观命名的有10个,如兴隆寺村、五花寨村、马鞍山村、白果树村等;以姓氏命名的有7个,如郑家坦村、雷家坡村、孙家坪村、谢家湾村等。其他小地名的命名方式与此近似,以坡地地形命名的有偏心坡、阴坡、大面坡等,以槽地命名的有长槽、水井槽,水沟形成的地带有小溪沟、桐梓沟、打子沟等。
以景观命名的村子都有一定的命名渊源。如五花寨村,因为有五个秀丽的山头,其形似五朵花而得名。清同治《建始县志》载:“五花寨在建始县南一百五十里,每当日暮有五色祥光掩映轿顶山,八景中所谓五花暮霭是也。”[5]再如轿顶山因山形恰似轿顶,就命名为“轿顶山”。
五花寨还流传着一个贪心和尚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五花寨的庙里住着三个和尚,称老和尚、大和尚和小和尚,都很有善心。有一年遭遇干旱,田里颗粒无收,和尚生活艰难,每天喝一顿粥依然忍住饥饿替百姓祈祷风调雨顺。这样坚持了三年,感动了天上的乌龟老仙。老仙托梦给老和尚让他每天清早到碓窝取米,只要不动碓窝,保管吃用不愁。第二天和尚们早上起床,碓窝里果然有米,做的饭不管干稀,三个和尚都能吃饱。于是他们喊百姓来吃,就算有一百人同时吃,也能吃饱。这样过了十年八载,大和尚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是把碓窝凿大一点,多取些米,岂不更好!于是和小和尚一起把碓窝凿大了许多,结果天亮再去取米时碓窝里一颗米也没有了。现在五花寨尚有残庙一座,石碓窝犹存。
跟人名、植物名相比,地名最具地方特色,因为这些地名主要依靠地形特点和居住人口来选定。从现有的村名来看,没有出现土家语地名,说明当地语言的汉化时间较早,汉化程度很深,也可以说移民的语言很早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改土归流之前,容美田氏土司家族就开始学习汉文化,写汉语诗作,并有诗集《田氏一家言》问世。恩施地区从清朝中叶开始就弃用土家语,转用汉语。随着改土归流以后历任流官对汉文化的推行,恩施民众日常生活用语已产生很大改变,读书人学习汉语文,参加科举考试。目前来凤、鹤峰等地都保留了部分土家语地名,但景阳镇基本没有土家语地名的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