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婚仪流程

四、婚仪流程

中国是礼仪之邦,恩施地区的各个民族也十分注重各种礼仪,讲礼行是传统婚仪中的必经程序,婚仪中不管哪项程序不到位都是失礼的,会被乡邻笑话。在婚仪的各道环节中双方都有专门的礼官讲礼行,而且还相互比较,看对方的礼官是否博学多识、能说会道。尤其是认亲和成婚时特别注重。讲礼行时所讲之言以诗歌形式展现对新人的赞美和祝贺,多为四言八句。如贺喜辞所唱:“恭贺你,恭贺你,喜结良缘,一生大喜;恭贺你,恭贺你,花开并蒂,终身伴侣;恭贺你,恭贺你,百事如意,红门双喜。”后来婚仪逐渐简化,加上现代讲礼行的掌礼官已被婚礼主持人取代,讲礼行的程序也已淡化。

20世纪50年代后改革开放前,景阳镇的婚仪流程大致要经历提亲、看人家、合八字、认亲、过礼、过期、回门这几个主要阶段。

(一)提亲

这是土家族婚俗汉化的体现之一。土家儿女不再“以歌为媒”之后,婚姻就按汉族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男方若看中哪家的女子,则会请一个女方认识的人前去打探女方的想法,谓之“探口气”。若女方有意,男方则正式请媒前来。媒人携带男方的礼物前往女方家说亲叫“提亲”。若女方先看中了男方,会委托双方认识的人前来了解男方的意见,男方若有意则请媒提亲。也有双方互不了解,完全经媒人牵线而提亲的情况。

(二)看人家

面对媒人的说和,女方若觉得男方是可以选择的对象,就择日由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带着女儿到男方家实地考察。主要看男方住房条件、居住环境以及未来女婿长相、能力是否合意。在贫困的土家山区,住房是最大的财产。女方一般要看男方是否有房住,弟兄多的家庭能不能保证婚房。另外也看出行是否方便,看家具、农具是否能满足生活需要。看人家时未婚的男女双方虽然见面但并不相互交谈,由双方家长交流。女方的这种考察一般时间较短,顶多在男方家喝喝茶,或“过中”(指简单吃点东西,如一碗面条),不正式吃饭,当天就返家。女方离开时男方要送上备好的礼物,称“打发”,一般是母女二人各一段衣料。

(三)合八字

这是传统婚仪中的重要环节,直到现在景阳镇上年岁的人还持这种观念。男女双方除了解对方的性情、能力、家境外,还要从命相学的角度看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合八字体现了男女双方对婚姻的慎重态度,分讨红庚、合八字、送红庚三个步骤。一般在看完人家后男方会通过媒人了解女方的态度和要求,并讨要女方的八字(即讨红庚)。然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二人八字相合,女方也同意,男方会把写有二人八字的庚帖送一份给女方,并与女方商量认亲的吉日。若八字不合亲事就到此为止。女方若对男方合八字的情况不放心也可另请算命先生再算一次。

(四)认亲

这是结婚前的一道重要程序,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婚礼。男方提前将认亲的吉日告知女方,女方邀请至亲当日到家中汇聚。这些至亲包括女方父母的兄弟姐妹,若祖父母分家单过则也算一户。男方根据女方至亲户数的多少备齐礼物前往女家,一户一份礼物。认亲当日,准新郎父子请人用背篓背上礼物,带上押礼先生、媒人等一路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女方摆酒席接待男方。认亲仪式开始后,女方至亲分坐于堂屋两边,准新郎由女方的知客师(相当于现代婚礼中的司仪)领着挨次认识女方亲戚,以女婿的身份称呼女方亲戚。认亲仪式结束后,双方就要以亲戚名义来往,逢年过节准新郎携带礼物到女方家,以巩固双方的关系。

(五)领结婚证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实施,景阳镇居民结婚前会自觉领取结婚证,但婚前男女双方一般不单独同行,会找一个熟人陪同前往,领证后男方会给准新娘购置衣料等礼物。不过,土家人更注重的还是结婚仪式,没举行仪式就算已经领证也不能算是夫妻,如果住到一起会被认为不合礼仪,双方父母也是不允许的。

(六)过礼

迎亲当晚,男方押礼先生要将新郎的礼盒打开让众亲友一一过目,同时说一些吉利话,这种程序叫“过礼”。“过礼”时通常要对礼物加以赞美,如“金满箱,银满箱,新科请我开盒箱。一开天长地久,二开地久天长”。礼盒装的大多是给新娘个人的物品,包括衣服鞋袜等,还有送给新娘家的腊肉,少则几块,多则为半只猪,供女方办酒席用。礼物的多少对男女双方都很重要,太寒酸会被认为失礼,没面子。女方甚至会因此减少嫁妆的数量。改革开放以后手表、金首饰等开始进入过礼的礼物范畴。男方在结婚前的各道婚仪中都要备礼物给女方,如看人家、认亲、送期单等,婚礼当天的礼物规格最高,也最隆重。不同时代礼物也随生活水平的变化而改变,21世纪以后有直接送现金的。

(七)过期

指举行结婚仪式。认亲之后,双方都要为婚事做准备。男方选好良辰吉日告知女方,谓之“送期单”。婚期男女两家都要宴请亲友。土家山区由于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婚期一般会定两天时间。第一天男方的迎亲队到女方家,第二天回男方家。两家特别近的才当天往返。第一天为女方正期,第二天为男方正期。婚期有如下重要环节:

1.妆新

指给新娘修饰容颜,穿衣打扮。传统仪式主要是“开脸”,指新娘成亲前一天由有经验、有身份的女性亲戚将其眉毛拔成细细弯弯的一条线,以两条线相绞去掉脸上的汗毛,同时将头发梳成“椎髻”,以告别姑娘打扮。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娘大多梳双辫子,80年代扎马尾辫,90年代开始烫发,21世纪逐渐到美容店化妆、盘发。目前开脸已由现代化妆方式取代。

2.陪十姊妹

婚期第一天晚上,新娘子由9名青年女子陪同哭嫁,谓之“陪十姊妹”。当地的婚俗最具民族特色的莫过于哭嫁,各个居住在此的民族都有哭嫁这个习俗,只是哭唱的内容略有差别。哭嫁大约在出嫁前半个月即已开始,陪十姊妹是哭嫁的高潮阶段。陪十姊妹者围坐在由两张方桌拼合成的长桌旁,桌上铺布幔,摆10碗干果及点心,桌子两端放红色双喜剪纸。正席坐新娘和伴娘,两边坐男方迎亲的未婚女子,其余座位由新娘未婚的姊妹、女友围坐,桌上共坐10人,其余亲友围在桌旁可听可唱。自晚饭后开始,黎明时分结束。先唱开台歌,最后以圆台歌收尾。开台歌所唱的内容常大同小异,一般唱词如下:

叫我唱,我就唱,

莫说人小不出趟。

石榴开花叶叶翠,

今晚陪个十姊妹。

十姊十妹当堂坐,

听我唱个开台歌。

我只开台不圆台,

十姊十妹唱拢来。[6]

开台歌唱过以后,其他女青年就接着开唱。可以唱固定的哭嫁歌内容,也可即兴发挥。待到新娘开始哭诉别情时,气氛逐渐悲伤,有的新娘甚至哭得声音嘶哑,双眼红肿。陪哭的人也是边哭边唱。哭声悲悲切切,极富感染力。土家族诗人彭秋潭《竹枝词》对哭嫁歌的感染力做过细致描绘:“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这种感染力主要由唱词和唱腔所生发,比如新娘辞别父母的唱词:

父母养我操了心,

难报父母半点恩。

空心萝卜操空心,

爹娘盘的空头人。

…………

我的妈呀我的娘,

爹娘看我千斤重,

人家看我四两轻。

十字街前一杆秤,

一根毫绳几样认。

男儿是他亲生的,

媳妇是他外来人。

人家老的不开声,

冤纤(指出嫁女)有脚不敢伸;

人家老的不开口,

冤纤有脚不敢走;

人家屋里有棒棍,

点事不好棍上身;

人家屋里有绳索,

点事不好就挨捆。[7]

…………

唱词充满了对父母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而且以哭唱的方式唱出,歌声悲苦,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哭嫁的主要参与者除新娘、新娘母亲、新娘姐妹外,还包括婶娘、姨娘、女伴等。新娘哭得是否悲切,唱词是否动人是衡量新娘才能德行的重要参考,新娘和所有参与陪哭的女性都十分重视,要在哭声中充分体现亲情、离情和才情。新娘将对父母亲人的留恋之情及对将来婚姻生活的担忧以哭唱的形式说给亲人听,母亲及其他女性长辈再以哭唱的形式给新娘传授在婆家生活的经验。如《娘哭女》的唱词:

我的好闺女呐,

你到婆家要顺公婆的心。

你只能墙上加得土,

雪上加不得霜。

人家大声讲,

你要轻声应。

金盆打水清又清,

你十分任性要改九分。

你今进了婆家屋,

勤扒苦做样样有,

好吃懒做样样无。[8]

“哭嫁”是土家新娘出嫁前的重要仪式。有研究者认为哭嫁的基调是悲痛的,内容主要是伤离别和长辈训诫,同时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因此哭嫁习俗具有成年礼意义[9]

哭嫁歌内容丰富,60年代前唱的大多是纯哭嫁的内容,有哭爹娘的,哭哥嫂的,哭姊妹的,骂媒人的,哭左邻右舍的,哭儿时伙伴的等等。哭诉离情,以哭道别。随着时代的变化,哭嫁歌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60年代添进了政治色彩,70年代流行歌曲崭露头角,唱的人员也不再局限于女宾。因为时代变化,60年代以后出生的女性从小学唱革命歌曲,不像传统女性自十二三岁时跟着母亲学习哭嫁。待她们到了婚嫁年龄,陪十姊妹时所唱内容自然也产生了改变。

3.陪十弟兄

传统婚礼新娘家陪十姊妹,新郎家就陪十弟兄,在结婚的头一晚进行。挑新郎未婚的9名伙伴或亲属,在放上干果点心的桌前围坐。席上先行酒令,然后说顺口溜,讲一些祝福的语词或调侃新郎的话语。一般是知客师先起头调节气氛,内容基本固定,如:

石榴开花一口钟,

今晚陪个十弟兄。

各位兄弟都请坐,

听我唱个开台歌。

说开台,就开台,

开台歌儿唱起来。

新打剪子才开口,

剪起牡丹对石榴。

东剪日头西剪月,

中间剪起梁山伯。

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人同学读书来。

男读三年做文章,

女读三年考秀才。

张秀才来李秀才,

接我文章做起来。

紧随其后,陪郎们也开始讲起酒令。有常说的祝福话,也有即兴的创作。如:“新科门前一园竹,风吹二面扑。今年过喜会,明年娃娃哭。”“新郎新郎,鼻子吊起多长。你把鼻子揩哒,给你把颗葱果糖。”说到后面还会穿插一些荤段子,一直延续到凌晨才结束。陪十弟兄的气氛远不及陪十姊妹的哭嫁来得热烈。后来婚俗改变,新郎亲自上门迎接新娘,陪十弟兄的环节也就消失了。

4.娶亲

指男方的迎亲过程。迎亲队由押礼先生、媒人、吹鼓手、2~4名未婚女子以及抬嫁妆的人员组成。传统婚礼新郎不亲自迎接,只是在家等候,这大约是汉化后原有婚俗的遗留,现代婚礼新郎一般亲迎。吹鼓手吹着唢呐、打着钹一路热热闹闹走到女方家,第二天将新娘和嫁妆一起迎回新郎家。人力迎娶时代,抬嫁妆的队伍一般是扛蚊帐的走在最前面,后面依次是抬各种家具的,被子就绑在家具上面。改为车队迎娶以后,嫁妆全部由货车运送,也就无所谓先后了。

5.铺床

指给婚床铺被褥、挂蚊帐的仪式。在新娘到达之前,男方家要将新人房间准备好,并请两名有儿有女家境殷实的女性亲戚来铺床。铺床所需的蚊帐和床上用品全部是新娘的嫁妆,因此,迎亲时总是嫁妆比新娘先进门。铺床时要说一些吉利话,诸如“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儿子,再生姑娘”之类的话语。女孩子是不允许碰婚床的,当地的迷信说法是女孩碰了婚床将来新娘子就只会生女孩。对重视男丁继承香火的传统社会而言,绝对不愿意只有女孩没有男孩。

6.发亲

这是新娘离开娘家前往夫家的仪式。婚期第二天一早,迎亲队吃过早饭将嫁妆一一绑扎停当后出发叫“发亲”。发亲的标志是吹响唢呐,因此唢呐声一响,新娘就忍不住落泪,新娘之母也会陪着垂泪,舍不得女儿离去。嫁妆搬出门后,依依不舍的新娘由男方派来的未婚女子及女方派出的两名送亲的亲属陪同出门,一路步行前往男方家。新娘出门不允许回头,否则被认为对娘家不利。在土家山区,姑娘出嫁了又称为“出门了”,问谁家姑娘“出门没有”即问出嫁与否。对男青年是否娶亲则问“说媳妇儿没得”。

7.送亲

指新娘家安排亲戚伴随新娘到夫家和陪新娘回门的仪式。送亲者由两名女性亲戚组成,多为新娘的婶婶或嫂子,一般要能说会道。她们要观察新郎家礼数是否周到,代表娘家对新郎家提出要求。一般不安排新娘的姐姐送亲,当地有“姐送妹,穷三辈”之说。送亲的人被称为“高亲客”,男方及男方亲友都不能怠慢。新娘到达后,由新郎的婶婶或姑妈导引送入洞房。然后,接亲的亲友陪同高亲客直到新娘回门。

8.婚礼

这是土家儿女成亲程序中的主要仪式之一。新娘一到婆家,婚礼随即举行。新娘到达后,男方吹唢呐放鞭炮迎接,由接亲的女子导引,先在堂屋与新郎并排站立面对香火(土家人供奉在堂屋正中墙上的神龛)鞠躬(“破四旧”后,改为向毛主席像鞠躬),然后被带入新房,和新郎同坐于婚床上等待男方指定的小男孩来敬茶,这被称为“筛茶”。茶杯里装有两颗枣子,以祝愿新婚夫妻早生贵子。传统礼仪中,敬茶结束新娘就呆在新房内不出去,只吃从娘家带来的零食,当地习俗是“不能吃婆家怄气食”。后来时代变化了,旧习俗也随之改变,新娘出来给客人敬烟茶,给小孩子们发点心,同新郎一起给每一桌客人敬酒。婚礼举行时双方的讲礼官或贺喜的客人都可以对新人说祝福语,既可以赞美新郎新娘本人,也可以赞美婚床或嫁妆,还可以是纯粹的祝福,如《挂红》(二)吟唱的祝福语:

欢欢喜喜进华堂,

文薄才浅赞新郎。

新科结良缘,

声名扬四方。

四方亲友贺东君,

恭喜新科状元郎。

…………

一匹红绫丈二长,

搭在新郎肩膀上。

左攀三转生贵子,

右攀三转状元郎。

新科发家荣华富贵,

新郎门庭金玉满堂。[10]

…………

9.婚宴

男女双方都安排婚宴,客人入席称“坐席”。传统婚宴都是主人家在自家腾出房间或在院子里搭棚进行,需准备方桌和长板凳若干,一桌坐8人,根据场子的大小决定一次开几席。高亲客和长者被请到上席就座,下席坐小辈,但若公公坐上席,其儿媳或侄媳妇则不可与之对坐下席。席上准备鸡鸭鱼肉等各色菜品,菜的碟数是双数,以8碗、10碗或12碗居多,饮品为大瓶饮料2瓶,白酒一瓶。白酒一般是当地的散装白酒,买一大壶回来分装。新世纪开始出现以替人做宴席为业的职业厨师,他们自备餐桌和菜盘,主人家只需买一次性碗筷、杯子及其他材料。他们备的桌子为圆桌,一桌坐10人,不像方桌有上下席之分,但依然以主人堂屋一方为尊位。宴席一般摆两天,第三天缩小规模,只有至亲继续赴宴。住得远的亲戚留宿新人家中。

10.闹房

这是婚礼的延续。新娘到达当晚,新郎家的亲戚不分男女老少齐聚洞房,以摆布新人取乐,毫无禁忌,土家人有“新婚三天无大小”之说,对客人提出的要求新人不得拒绝。

11.回门

这是整个婚仪的最后一道程序。结婚第三天早晨,新娘由新郎和送亲的亲戚陪同一起回到新娘家叫“回门”。回门前新娘要给公公婆婆和一些至亲送鞋子,鞋子是新娘在娘家亲手做的布鞋,得到鞋的亲戚要给新娘一定数额的礼金做谢礼。回门时女婿要给丈人丈母娘礼物。传统礼单中必须有猪蹄,改革开放以后山区青年大多外出打工,喂猪的人少了,开始用其他礼品代替猪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