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自身和身边事物作为参考基准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人们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对时间和抽象事物的认识也是建立在空间基础之上的。时空表达自然会体现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情况,“汉族人们在感知空间世界时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体系,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空间方位的表达。认知语法认为汉语在表达空间位置时选择某一物体作为方位参照来描述另一物体的空间位置”[5]。恩施方言是汉语方言之一,时空表述也具有汉语的一些共同特点,即采用参照物来描述。所选择参照物常常是人类自身,三峡地区乃至整个清江流域也有同样的特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人类进行时空表达时的显著特点。
(一)以自身为基准
在对空间方位进行描述时常常借用自身作为参考基准,表达前后左右、里外、东西南北中等不同方位,同时也以自身为基准判断高度和远近。以自身为基准的特点还使得部分人体名称词语常借用为量词,如“掌”、“眼”、“嘴”、“口”、“肚子”等。“一肚子坏水”中的“肚子”既是计数又是一种空间体现,只是语义已在字面义基础上添加了隐喻义。“从量词衡量空间、重度等的计量性质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表示外在人体器官部位的人体名词较多用作量词了:如果一个量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必然得不到客观的、一致的共识,当然就无法普遍使用开来,相反,看得见的有形部件,更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可比较衡量的空间标准尺度。”[6]当无法准确计数时,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自身器官来估算事物大小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人们在谈论高低时以自己的身高作参照,谈论长短时以摊开两手的距离来判断,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步子来丈量。无法计量大小时也可以借用自身的拳头甚至腰腹作为参考依据。这些都是以自身为参考基准的表现,可以说人类在认识空间时把自己的身体发挥到了极致。
(二)以太阳为基准
农业收成跟日照的关系十分紧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日照也密不可分,太阳自然也就是人们需要时常关注的参照对象。根据太阳的起落,将太阳升起的方位定为东,太阳落山的方向定为西,正午太阳所在的方向为南,与南相对的方向即为北。千百年来农业人口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东方发白即下地劳作,日落西山光线减弱即为收工的标志。同时太阳的起落也是一种时间变化。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可以计为一天时间,从日光完全消失再到太阳重新升起,可以计为一夜。这样周而复始,以一天一夜来计算时间的流逝,无论是冬日难得一见的暖阳还是夏日烈日的炙烤都可以算作季节更替时间流逝的参照。阴雨天照样可以通过光线的明暗来判断时间,依然还是以太阳为基准的计时方式。
(三)以气候为基准
恩施地区四季分明,自然可以通过气候变化判断季节更替。天气变冷即入冬,转暖即开春,渐热则入夏,渐凉则入秋,更冷又入冬,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气候的变化还可以外在地表现为事物的变化,如草木发芽、鲜花盛开等,这既是一种时间流逝状态,也是一种空间存在。当地见秋风渐凉,油菜就得下种;入春见油菜开花,包谷就可育种。天热包谷出须由红转黑之时,洋芋就可从地里挖出储藏。
(四)以身边事物为参照
目所能及的事物和场所都可以作为空间参照,如以墙壁、房间、山坡、水沟等身边事物作为空间参照,而且物与物之间相互也是一种空间参照。如“河边有一栋新房子”,也可以说“新房子旁边有一条河”。农作物播种、生长和收获,这一系列的变化可以作为时间参照,能够代表时间的流逝,也可以代表时段的长短,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时间表达手段。如包谷的播种、薅草、收获整个过程持续半年有余,一季包谷的时间就可以代表6个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