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类传说

一、各类传说

(一)祖先传说

这里所说的祖先并非人类始祖,而是人类得以再次繁衍的祖先,即再生人类祖先。这类传说跟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域有相似之处的是兄妹婚神话,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类。许多民族中都流传有兄妹婚神话,根据章宪昭的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41个民族存在兄妹婚神话,有的民族还有变异的不同文本[1]。生活在恩施地区的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均有兄妹婚神话故事。虽然神话中兄妹得以幸存所借助的工具略有不同,但最终他们再造人类的功绩大致一样。许多学者认为兄妹婚神话是人类社会曾经有过血缘婚的体现,认为该神话“是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血缘婚史实的产物,也是人们认识到了男女媾和生子道理后的产物”[2]。但也有学者认为兄妹婚神话的主题在于强化血亲不婚观念,并不能直接证明人类有过血缘婚阶段[3]。人类有没有血缘婚阶段姑且不论,景阳镇地区确实有结婚的两人应该是同一辈分的习俗,也流行过表兄妹结婚的婚姻形式。

(二)人物传说

这些人物传说的主人公或是历史上有着重大贡献的英雄,或是人们虚构的传奇人物,还有曾在当地为官受老百姓爱戴的官员。英雄人物有巴蔓子、陈连升、向燮堂、贺龙等。他们生活的时代各不相同,但都为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官员主要是关于寇准的传说。寇准在19岁中进士以后,曾被派往巴东县任知县,在担任知县的3年时间里,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被百姓誉为“寇青天”。他的故事在恩施的巴东和建始地区广为流传。这些传说主要讲述了寇准儿时的聪明伶俐和至纯至孝以及为官后怎样公平公正处理政务并造福于民的事迹。如《出对难县官》、《秤砣》讲述了寇准儿时的聪明和孝顺,《迁城锁山》、《巴东城里没有蚊子》等传说讲述了寇准为官后的相关事迹。传说中的寇准不仅一心为民,还具备超能力,带有一定的神化色彩。

英雄人物陈连升在传说中被赋予了许多神奇色彩。他出世就与众不同,相传他为其母怀胎十二月所生,出生后夜啼百日方止。长大英勇善战,曾随林则徐广州禁烟。禁烟期间多次打败英军,在奉命镇守沙角炮台时因敌我力量差距过大,在弹药耗尽又无援军的情况下拼死肉搏,最后壮烈殉国。他的黄骠马被英军掳走后不吃不喝,头朝故乡死于香港,被誉为“节马”。陈连升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民族英雄,是土家人的骄傲。目前恩施市还设有陈连升广场,广场正中是陈骑在黄骠马上的立体雕像。

人物传说大多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添进了演绎成分,让英雄人物增添了传奇色彩。除了陈连升生而出奇之外,传说中的贺龙也是真龙,只有在特殊时刻才会显出真身。如《活龙》所记,贺龙在被追杀时,躲进了一间屋子。屋中空落落的只有一个杀猪盆,他只好藏进盆中。追兵赶到时见杀猪盆里盘着一条蛟龙,吓得转身就逃。在老百姓眼中,英雄一定是异于常人的,因此给这些英雄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表达了普通百姓对英雄的敬重,少数英雄还被百姓当做神灵崇拜,比如土家人的始祖神巴务相廪君。

(三)地方传说

当地的河流山川都有相应的传说。如三峡、清江、格子河,以及将军岩、仙人洞、莲花池等等。关于仙人洞或仙姑洞的传说很多,大多表达了穷苦百姓希望获得神灵援助的朴素愿望。如其中一则所记:建始青龙河南岸一壁明崖下有一个大岩洞,叫仙姑洞。很久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虽勤扒苦做依然一贫如洗,好不容易说到一门亲事又没有桌椅碗碟办喜事。年轻人忧愁不已,夜间梦见一个长得很标致的姑娘托梦给他,叫他到明崖下的岩洞里烧几张纸,点一炷香,把想要的东西说一说,东西自会出现。但必须牢记用过后归还,而且不能回头望。年轻人按照梦中姑娘指点的去做,果然借到了崭新的桌椅板凳,杯盘碗碟。年轻人用过以后,立即清洗干净送回洞中。一传十,十传百,沿河两岸的人们都听说了。这些穷苦百姓遇到困难时也去洞中借东西用。有个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财主知道后,想去占便宜,他本来什么都不缺,也去借东西,并且还不归还。姑娘给财主儿子托梦催他还东西,财主儿子见姑娘生得标致,起了邪念,还东西后躲在岩石后,见姑娘出来便想非礼。姑娘气急了,右手一推,财主儿子就掉进青龙河喂了鱼;姑娘再左手朝天一指,一个炸雷就劈坏了进洞的石梯。从此,人们再也进不了洞,借不了东西了。人们感念这姑娘,认为她是一个善良的仙姑,就称此洞为“仙姑洞”。

其他关于仙姑洞或仙人洞的传说大致相似。一般都是穷苦百姓得到了仙姑的照顾,却有财主或土王破坏了规则,惹怒了仙姑,最后贪得无厌者受到了惩罚,但普通百姓却也因此没法再受益。

(四)动物传说

常见动物如猫、狗、鸡都有相应的来历传说或生活习性传说。在《狗哪么来人间的》传说中,描述了狗本来是天宫的看门官,因触犯天规被撵到了人间的故事。狗比较了野猪、老虎等动物后,觉得人才是世间最有本事的动物,于是选择给人看屋守夜,成为人类生活的伴侣。猫在当地的传说中是唐僧从西天带回的,目的就是控制人间泛滥的老鼠。部分动物传说还反映了土家女人尤其是童养媳的悲惨命运,如《苦哦雀》中描述了一位凄惨的童养媳。

也不知是哪朝哪代,大青山下住着一个姑娘,家里穷,不得已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妇。在婆婆家里,她吃的是猪狗食,穿的是破烂衣,做的是牛马活。婆婆还不满意,开口就骂,动手就打。

有一天,姑娘累得害了痨病,睡在床上爬不起来了。婆婆指着她的鼻子尖尖骂:“你这懒婆娘,太阳晒到了屁股垭还不起来。你要我服侍你呀!”说完,拿起槌衣棒就是一顿乱打,当时就打得姑娘断了气。

婆婆见出了人命,还是有些着慌呢。想来想去,就把姑娘砍成了肉块块,撒了一把盐,装到坛子里封了起来。

七月过月半节,姑娘的妈照规矩来接女儿回家过节。走拢后,两亲家母摆了一下龙门阵,姑娘的婆婆就去弄饭吃。

屋里没得肉哒,婆婆才想起坛子里封的肉块块。她把盖子一揭开,就从里面“呼”地飞出一群黑乌乌的雀儿,“苦哦,苦哦”地叫着,扑到婆婆身上乱啄一顿后就飞走了。

后来,那黑乌乌的雀儿,人们就叫它苦哦雀,叫的声音“苦哦,苦哦”,蛮凄惨的。[4]

类似的借助动物故事反映女性的凄惨婚姻生活的还有许多,如《刀刀雀》、《女儿鸟》等等。这些故事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土家山寨的女性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尤其是做媳妇的女人是完全没有一丝自主权的,她们只是夫家劳作和传宗接代的工具。当她们有幸从媳妇熬成婆婆以后,又会将婆婆的威权施加到媳妇身上,这样代代相传,让妇女自身也成为迫害同类的帮凶。

除了女性处于社会底层是受欺凌的对象之外,幼年丧母的孩童也常常遭到继母的虐待,不少传说以动物之名揭示这类现象,如当地流传很广的关于阳雀的传说,实际讲述的就是后娘虐待继子的事。当地一首童谣这样唱道:

归归阳,归归阳(“归归阳”系模拟阳雀的叫声),

有钱不找后母娘。

前娘杀鸡留鸡腿,

后娘杀鸡留鸡肠。

(五)植物传说

植物传说涉及稻谷、包谷、蕨根、葛粉等,从稻谷传说可以看出当地并非稻谷原产地,谷种是从外引进的,不同版本的传说都认为狗是带回谷种的功臣。土家人和苗家人的传说都描述了一只忠犬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最后靠竖起的尾巴尖带回珍贵谷种的情景。所以,当地的习俗是家养的看家狗老死病死后是不许吃的,要埋到山上。

其他关于蕨根、葛粉的传说也不少,这些植物是生存环境恶劣时期土苗人赖以活命的食物。关于这些植物的传说故事大多教育人们要珍惜粮食,千万不可暴殄天物。其中一则这样记载:

据说很久以前,吃蕨粉没有如今这么难。蕨粉就在蕨叶子上。要吃时,只要放张簸箕在蕨秧子下,捉到秧子一摇粉就下来了。来得容易不值钱,人们把它不当数,泼天撒地,脚踩手躏的。有个妇人给娃儿端了屎,就顺手摘了张蕨叶子揩了屁股,又抓了把蕨粉壅了屎。恰好被出巡的玉皇大帝看见哒,他气愤不过,指着蕨根说:“蕨粉入蕨根,根长三尺深,凡人不把你当数,挖断他们手杆筋。”从此以后,人们吃蕨粉就要挖根根起来捶烂,再淘出来沉淀。

类似的让人们珍惜粮食的故事还有《蕨粉》、《包谷的托》等。土家山寨在刀耕火种时期粮食产量并不高,遇到灾荒年月,更少不了忍饥挨饿,饿死人的情况也有。所以祖祖辈辈都有珍惜粮食的传统。虽然蕨根、野菜并非平时的主粮,但荒年它们可以让人活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大办钢铁荒废农业生产以后,又遭遇了三年灾荒。土家人靠挖蕨根、葛根,摘木瓜籽维持生命,甚至有吃观音土苦熬日月者。观音土虽能饱肚子却会导致严重的便秘。吃了观音土的人必须靠亲人将堵在肛门处的结便一点一点抠出来,否则就会被胀死。

除了这些食物传说以外,有关马桑树的传说更是离奇。马桑树只是一种灌木,长得并不高,但传说中的马桑树曾经是非常高大的,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才变矮了。变矮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是因为有一年人间大旱,一只猴子听说把玉皇大帝宝瓶中的玉露撒上几滴,人间就会下大雨,就想上天找宝瓶。但怎么才去得了呢?一只老猴子说南山有棵马桑树很高,树梢可通南天门。于是小猴子就顺着马桑树往上爬,跑进了天宫。东找西找,终于在玉帝的枕头下找到了宝瓶。它跑到南天门外往人间撒了一滴玉露,人间就下起了瓢泼大的雨。猴子一高兴,把整瓶玉露全倒下去了。这下麻烦了,人间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地上淹得像汪洋大海。玉皇得知后,急忙派南极仙翁下凡治水。南极仙翁用拐杖这里戳一个坑坑,那里杵一个凼凼。没用几天,水就从坑坑凼凼中流走了。现在地上的天坑就是那时南极仙翁戳的。玉皇追查以后,不敢惹那只猴子,就拿马桑树出气,认为是马桑树长得太高惹的祸。于是惩罚马桑树,说:“马桑树儿长不高,长到三尺就弯腰。”另一说是一个农民在田间劳作太累了,就把草帽挂在一棵小马桑树上,他靠在树下休息。结果一觉醒来,发现马桑树已经长到了半天云里,草帽怎么也拿不到了,于是他对着马桑树说:“马桑树呀马桑树,你长那么高做么子,只要半人高就行哒。”从此以后,马桑树就只有半人高了。

这两个传说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马桑树不再长高都是应了玉皇大帝或人类的话语要求,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对语言魔力的认同。

(六)风俗传说

许多民俗的来源在传说故事中有戏剧化的解读。山区长期用柴火烧火做饭,很容易熏出烟尘。地面可以天天打扫,天花板却没那么容易,所以对天花板的打扫一般只在家中过喜事宴请客人或年节前进行,称为“打扬尘”。本来是出于清洁卫生的需要,以便家中有个清爽干净的环境,但在传说中却是有原因的。

传说灶神菩萨是玉帝派到凡间监视人的。他每年都是腊月二十四上天去给玉帝奏本,无事找事地说人们的坏话。玉帝听了后,就降瘟疫、落暴雨、打炸雷、下雪米籽(指冰雹)来折磨凡间人。

有一天,一个小伙子到山林里砍柴。走到一个岩洞边,听见里面有人在讲话。一个在问:“灶神兄,你每年上天去给玉帝奏本,人间那么多人,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你都记得一清二楚,说得头头是道,你是用么法子记的哟?”另一个回答说:“不瞒你老弟,我平常把他们说的话,做的事,都记在他们各家各户的柱头上、瓦檩上、楼檩上或笆箦上。平常让那些灰尘遮着,到了腊月二十四那天,我到各家各户跑一转,就记得哒。”

这个小伙子听哒,回寨来把这事告诉了各家各户。大家都在腊月二十四以前把屋上各处的灰尘刷得干干净净,灶神菩萨就看不清楚他记的黑账哒。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打扬尘相当于现在说的大扫除,即对家庭卫生进行彻底打扫。本为清洁环境,但传说中却说成是避免灶王记黑账,以求来年平安。人们认为恶劣天气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只要老天不知道人类的过错,也就不会施加惩戒。

另外,除了婚丧嫁娶的一些特殊风俗外,恩施地区尤其是建始还有正月十五赶毛狗的风俗。毛狗即狐狸,老喜欢偷吃家禽,很让山区人民恼火,后来人们发现毛狗惧怕鞭炮的响声和火焰,就用这种声响驱赶它,久而久之,形成固定风俗。当然其来源也有神奇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的正月十五,玉皇老儿多喝了几杯酒,在南天门口看下界,嫌山旮旯里的吊脚楼、茅草棚子丑得很,就叫火神下凡,把吊脚楼、茅草棚子都烧哒。火神刚到人间,跟着来哒屋脊神和挡门神。这屋脊神和挡门神晓得凡人修屋造宇不容易,劝火神积点德。火神也晓得玉皇老儿是多喝了酒的,就想打个马虎眼,叫天兵天将用柴草在山里搭起好多棚子,点火烧燃。只见烟雾腾腾,火势熊熊,凡间只看见烟和火,么子都辨不清楚了。玉皇老儿在天上一看,以为真的烧尽了人间房屋。

后来,下界百姓都在正月十五搭棚子烧,专门糊弄玉皇老儿。这茅草棚子很像庄稼人守毛狗的棚子,于是就叫搭毛狗棚了。

该传说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传说常常会联系上玉皇大帝,说明在古代百姓的心中,除了当朝统治者以外,天上还有一个主宰者在管理着人间的一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赶毛狗的风俗在建始还是很普遍的。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大人小孩齐聚在搭好的毛狗棚旁边,点燃毛狗棚。小孩子们高唱驱赶毛狗的歌谣。一般往河对岸驱赶或往对面山头驱赶。歌曰:

赶毛狗,赶毛狗,

赶到河那边大门口。

毛狗子转个弯,

从此不来这座山;

毛狗子转个拐,

跑到对面河里待。

后来人口渐多,对森林的砍伐日甚,毛狗子日渐稀少,尤其在大办钢铁以后,毛狗几乎绝迹,赶毛狗变成了纯粹的娱乐形式。随着打工潮的出现,正月十五前许多大人已经离家打工,很少有人再搭毛狗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