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的现代转变

四、称谓的现代转变

(一)部分称谓从无到有

夫妻之间的面称对60年代以前出生的许多夫妻而言几乎没有,需要跟对方讲话就直接开口或者以“喂”代替称谓,有子女以后也从儿称。背称时妻子称丈夫为“他”、“我男人”或“××爸爸”,若交谈对象是小辈且跟丈夫有某种亲戚关系,则按对方的口吻称呼,如“你舅舅”、“你大伯”等。丈夫提起妻子则说“我屋里”、“我媳妇儿”或“××的妈”,或根据交谈对象与妻子的亲属关系称“你大姨”、“你大婶”等。这种状态从70年代末才开始有所改变,夫妻双方逐渐称呼对方姓名或省去姓氏。这种变化跟婚姻进入自由恋爱的自主阶段有关联,也跟电视传媒的影响有关系。一方面夫妻婚前就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彼此之间称名字已成习惯;另一方面,随着电视等大众传媒在乡村的普及,看电视成为乡村业余生活的主要形式,电视剧里所展示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难免对农村产生冲击,这其中也包括夫妻的相处之道。除了老一辈以外,其他人逐渐习惯了对配偶给以相应的称谓。

(二)部分称谓从有到无

如拜师形成的称谓,现代学技艺不再称“师父”、“师娘”,仅称对方为“×师傅”。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许多传统工艺被机器取代,诸如传统的木匠、石匠、裁缝等,传统的手艺人不再靠手艺生存,自然也不再收学徒。相应的拜师类称谓逐渐失去了市场。乡镇的厂矿企业的技术员、工人等存在传帮带关系,但后学也只称其“师傅”,跟传统的“师父”已有很大区别。这一类称谓也只在尚健在的手艺人口中出现,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故去,这类称谓已很难听到。

(三)称谓方式逐渐趋同于普通话的说法

新世纪儿童对亲属的称谓形式已越来越趋同于普通话的说法,如对祖父祖母的称呼,很少采用传统的称呼“爹爹”、“婆婆”,而以“爷爷”、“奶奶”取代;对父亲的面称不再用“爹”,而一律以“爸爸”代替;对母亲的面称也不像传统的称呼为单音节的“妈”,大多改成了双音节的“妈妈”。这种变化也是语言演变规律的体现,弱势方言总是逐步向强势方言靠拢,逐渐与强势方言趋同。

(四)承继中的改变

内外有别的称谓依然存在,但亲密关系已改变。传统观念以父系亲属为主,不管是亲疏关系还是家庭间的合作和帮扶,都以父系亲属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格局开始悄然改变,虽然在称谓上祖父祖母与外祖父外祖母依然保留了传统上的内外之别,即“族”与“戚”的区分,但家庭间的帮扶与合作逐渐变成以娘家亲戚为主。有的家庭甚至在称谓上也模糊了父系与母系的界限,让子女对祖父母与外祖父母都称“爷爷”、“奶奶”。

亲属称谓是千百年来礼仪制度的缩影,儒家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节,这些都内化到了丰富多样的亲属称谓上。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许多亲属称谓开始淡出历史舞台,称谓语呈现出简化及与普通话趋同的局面。

【注释】

[1]本章部分观点曾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发表,收入本书时有改动。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0页。

[3]王宝刚:《〈方言〉简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17页。

[4]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5]梁章钜:《称谓录》(校注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6]陈淑梅:《从汉民族文化看汉语方言的特殊称谓》,《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

[7]王作新:《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