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娱乐方式
(一)纸牌
1.上大人
在农闲时节,除了年节时期玩彩莲船、舞狮子、打莲箫之外,其余闲暇时间的娱乐主要是玩上大人纸牌,或叫“打少胡”。纸牌共144张,每张1字,所写内容为“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贤”、“八九子”、“佳作仁”、“尔小生”、“可知礼”8句,每句开头1字为红字,其余为黑字。这种纸牌一般是60年代前出生的男性比较喜欢的消遣方式,尤其是上了年岁的老人,特别喜欢打少胡消磨时间。这些老年人有时候还带点赌注,一般都很小,输赢在几十块钱之内。纸牌上的文字明显包含了传统儒家的教化内容,属于以大众娱乐形式传承儒家思想。“70后”打少胡的极少,多以打扑克和玩麻将作为主要娱乐方式。
2.扑克牌
扑克牌大约自70年代末开始在乡间流行,起初用一副牌打升级、争上游、五十K、斗瞎子等游戏,后来逐渐发展出黑红梅方(以黑桃七为最大的牌,每人手中拿五张牌,出多少张再拿多少张,以先出完者为胜)游戏。再后来开始用两副牌玩升级游戏,规则逐渐多样化。自20世纪末,最流行的玩法是斗地主,这个玩法已风靡全国。
前面这些玩法主要是3人或4人参与,为方便多人参与,人们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又赋予了扑克牌许多新玩法。这里介绍其中一种“干瞪眼”,其规则是双王可以充当任意牌,但必须依附其他牌,不可单出,“2”最大,可以管任何单张牌,每个参与者先拿5张牌,谁手上有最小的牌谁就拥有先出牌的权利,所出的牌必须包含这张最小的牌,可以出单张,也可出对子,顺子也行,其他人按顺时针方向管牌,必须一级管一级,如对方出“3”,管牌者必须出“4”,假如没有“4”或“2”,就只能“干瞪眼”,从出牌者开始再各摸一张牌,依然由出牌者继续出牌。这样周而复始,谁最先出完了手上的牌,就意味着这一局结束。手上存牌最多的人就输得最多。
(二)麻将
乡间逢年过节也有少量年轻人玩麻将,还有极少数家庭开麻将馆,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村民常常准备几副麻将供客人消遣。近些年乡村小镇都出了利用麻将或扑克牌赌博的现象,筹码惊人,几局的输赢就在成千上万之间。一些地下临时赌场专门备车到各处接赌客,以招揽赌客抽取赌资为业,赌场都是临时设定,除了参赌的人,其他人很难弄清他们的行踪。一场赌局结束,赌场也就不复存在。这些开赌场的人既招揽赌客,还给输了钱的赌客放高利贷,当地称“放码”。很多输红了眼的赌徒在赌场借高利贷继续刨本,结果越输越多。由于豪赌没有资金支持,不少赌徒因此倾家荡产,少数得到过拆迁款或征地补偿款的村民将款项输得精光,不得不变卖家财还债,再远走他乡打工求生存。有的赌徒因为赌瘾太大难以自拔而妻离子散,最终结果是以赌博赢利为目的的麻将使部分家庭家破人亡,这种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娱乐形式在乡间的生命力并不强。
(三)棋类
一些受过教育的村民,尤其是男性村民,喜欢在闲暇时下象棋取乐。有特别爱好象棋的人随身携带棋子和塑料棋盘,劳作之余也和有相同爱好的村民切磋棋艺。除了象棋以外,军旗和陈三棋是“60后”、“70后”学生时代曾经玩过的棋类,跳棋则是老人小孩喜欢的娱乐形式。
(四)影视
文化生活贫乏时期,看电影是村民十分向往的事情,一部电影看几遍也不厌烦。放电影的地方一般选在学校或者集镇有开阔平地的地方,每当有电影要放,往往在几天前就被村民相互告知。老年人称“放电影”为“打电影”,只要放电影的地方离家不是很远,都会赶去看看热闹。放电影的小伙子一定得有一定文化和能力,他们也是姑娘们挑选对象的首选。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X男说,他曾经跑到几个村把《小花》、《卷席筒》、《乡音》、《好事多磨》等片子各看了3遍。每次电影开场时,银幕前后都坐满了人,一到电影散场,则是满场呼儿唤女的喧闹声。大人们清查好自家的小孩再打着电筒或举着火把回家,一路谈论着电影中的细节,整个山村的夜都显得异常热闹。
改革开放前,除了电影以外,书籍也是受过文化教育的村民文娱生活的一部分。乡村的半边户家偶有订阅的杂志或其他书籍,主要是《今古传奇》、《故事会》、《爱情婚姻家庭》、《大众电影》之类,这些书是附近村民争相借阅的首选。小孩则热衷于小人书,当地叫“画册子”,不管谁拥有一本,一定会被孩子们翻烂才罢休。
M女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务农了。但她对文学很感兴趣,常到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她说自己最喜欢到C家转工(指相互给对方做农活),因为这家的哥哥在外工作,常常带书回来,除了常见的《故事会》之类,居然还有《十月》和《当代》。这让M十分兴奋,每次吃饭休息时,她都要贪婪地阅读。
电视出现在乡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当时谁家要有电视的话,每到夜晚家里一定十分热闹,因为附近的村民多半会来看电视剧。直到20世纪末电视才逐渐在乡村普及,但能收看到的频道比城市要少。电视的普及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每到夜间就要守着某部电视剧,小孩子也贪恋动画片,不看完不肯罢休。同时,电视和其他媒体的宣传导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生活观念。
Z女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她80年代末出嫁时全村只有一户人家有黑白电视机,她爸爸将电视机借来热闹了一夜。待20世纪末,她的小弟弟和弟媳都在外打工,家里陪伴10岁侄子的只有一台彩电。这孩子放学回家自己胡乱弄点东西一吃就开始看电视,直到倒在沙发上睡着,电视机还开着。
(五)歌舞和讲古
除了前文提到的哭嫁歌、跳丧舞以外,乡村的山歌丰富多样,代代口耳相传,还不断有创新。像《黄四姐》、《六口茶》都是当地很有代表性的民歌,这些民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相互唱和,很方便互动,所以旅行社的导游最喜欢用类似的歌曲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以《黄四姐》的部分歌词为例:
男:黄家四姐嘛——
女:你喊啥子嘛?
男:我给你送一个丝帕子嘛!
女:你送我一个丝帕子干啥子嘛?
男:戴在妹头上哪,行路又好看哪!坐着有人瞧舍,我的个娇娇。
…………
“姐”在恩施方言中既可以表示姐妹中的年长者,也可以表示年轻女性,有的女性取名就以排行加“姐”来命名。《黄四姐》是建始三里坝地区盛行的民歌,因旋律优美动听而流传到恩施各地以及州外的许多地方。
另一种娱乐方式是听老人讲故事,乡村有许多善于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称为“讲古”,所讲的内容有传说、故事、笑话等。目前恩施各地的部分传说故事已得到收集整理,这两项内容将在下文详细介绍,此不赘述。
(六)孩童娱乐
小孩儿的娱乐方式总是丰富多样的,就是一颗普通的石子在小孩手中也可以玩出许多花样来。景阳地区的孩童娱乐有棋类、石子类、绳子类、羽毛类等等。常见的有跳棋和插旗子游戏。插旗子游戏需要先在地上画上方格然后再按照规则插旗,谁先将旗子插满谁赢。插旗的规则有许多,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地小学生常玩一种在地上画格子的插旗游戏。以划拳来决定谁先画,每赢一次可以画一笔,一面旗子画3笔,先画完者为胜利者。
绳子类游戏主要是跳绳和跳皮筋,全国大同小异,在此只介绍利用短绳玩的翻筛篮游戏;羽毛类有踢毽子,还有其他的跳格、滚铁环等等,在此选取其中部分略作介绍。
(1)抓子。是一种抓石子的游戏,将直径约1厘米大小的小石子磨去棱角,做成抓子的材料,一般由5粒或10粒组成。比赛的双方以先把子抓完的一方为胜。抓子的动作主要有平(将所有石子握于手心,抛向空中用手背接住)、绕(在平的基础上,将石子从手背迅速抛向空中,再抓到手心)、抓子(将平到手背的子留一颗在手中,其余抛到地上,以手中之子为引子,将手中之子抛向空中,抓取地上一子或几子,再将抛向空中的子一同接住)、下蛋(手中留两颗子,一颗抛向空中,抓取地上一颗,将手中之子留到地上再迅速接住抛到空中的子)等等。玩的规则和难度可由比赛双方自行规定。
(2)跳格。在地上画出类似双翼型飞机形状的图形,将图形分成若干个方格,通常分8个格子,上方再画一个半圆表示天,天下的格子代表土地,每一个格子都写上数字,代表土地的编号。游戏时用小石片一块作为“买田”的凭证,小石片丢到了哪个格子中就代表可以“买”哪块地,跳格者要单脚跳到这个格子中,将石片用脚尖用力踢出而未压住任何格子的线,则代表“买”这块地成功。被“买”的地其他人不能再“买”也不能跳进去,如果对方的跳格者过不去可以在这一格里面划一小块让其借过。丢石片可以面对格子也可以背对格子,没丢中则由对方继续进行游戏。所有的地“买”完代表游戏结束,“买”地多的一方胜出。因为跳格容易踢坏鞋子,大人们总会加以干涉,但孩子们的热情不减,只要有块空地就可以玩。
(3)踢毽子。这种游戏多是女孩子们的爱好,分正踢、反踢、跳踢、单脚曲折踢、脚背踢等多种动作,规则及难易程度都可以临时规定。这些游戏用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毽子所需的材料有鸡毛、小布片和铜钱。将鸡毛6~8根扎成一束,放置于铜钱之上,然后用布片包住铜钱和鸡毛的下端,再用线缠紧,毽子就做成了。每到年节杀鸡时女孩子们就要守着拔公鸡身上最漂亮的鸡毛。鸡毛所需根数不多,但必须在杀鸡前拔,这样的羽毛才有光泽度,也经久耐用。
(4)滚铁环、打陀螺。这两样游戏以男孩子玩的居多,器具同样是自己制作。铁环用粗铁丝制成圆圈焊接好,再用粗铁丝制作一个小推杆,可以控制铁环的走向和速度。陀螺当地叫“得螺儿”,取一小截木头,削成圆柱体,再将其下方着地的位置削尖,然后用细木条绑上稍粗的麻线即成。打陀螺时先用麻线缠绕陀螺,放在地上迅速打开并给它一定的初始力陀螺才会旋转,在陀螺旋转时用麻线抽打以使其继续旋转。
(5)翻筛篮。将一根线的两头系住,然后把线绕在两手上形成一定的图案,另一人按照一定的方法把线绕到自己手上,并且将线翻成另一个图案,如此循环往复。翻出的图案有筛篮、面条、筷子、背架等日常所见的事物,这种游戏称为“翻筛篮”,也有叫“翻花篮”的。
(七)其他
扳拳和扭扁担是男人们喜欢玩的比力气大小的游戏,前者以谁先把对方的手扳倒为胜,后者以谁先将扁担逆向翻转为胜。
表7-3 当地与娱乐有关的部分方言语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