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的泛化
2025年09月26日
一、亲属称谓的泛化
亲属称谓在中国各地均有泛化现象,农村乡镇尤为突出。前文已论及,乡村社会有仿亲称谓,对乡里乡亲总要找一个合适的亲属称谓来称呼。当然采用亲属称谓称呼主要指生活场合,在学校或其他工作场合,对本是亲属的相关人员也以职业称谓来称呼。
农村地区不仅对熟人采用亲属称谓,对偶遇的陌生人,若需同其交谈,诸如问路之类,也会按其年龄大小以仿亲属称谓呼之。如“劳烦这位大姐,我问个路……”这种称谓习惯是重视人伦、重视和谐人际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几千年宗法制社会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在语言形式上的存留。可以说,语言就是民俗的活化石。宗法制社会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官”,官员称百姓为“子民”,人与人之间则“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均是家国同构观念的表现。因此,作为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亲属称谓泛化也就成为必然。
同时,农村的国家公职人员相对较少,专门从事某项技艺的人员也属少数,大部分都是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彼此之间也无法用职业称谓来称呼,为遵循传统礼仪,交往时用亲属称谓自然就更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