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具

一、农具

当地的农业生产用具多是传统的锄类、刀类、篾制品类,由于成片的平整土地少,小块小块的坡地多,不适合机械化作业。21世纪以来,乡村开始出现小型的农具用来耕田,但所耕土层较浅,跟传统的牛耕有一定差别,需要深耕的土地还得依靠牛耕,或者靠人工深挖,因此锄类农具在当地必不可少。

锄类主要有挖锄(长木柄,顶端置8厘米宽,约20厘米长的铁片,用来深挖土地)、薅锄(长木柄,锄片上宽下窄,窄处安在锄柄上,较薄,主要用来浅挖土地,如薅草)、片锄(锄片很宽很薄,用于铲草皮或推动翻动后的土层)等。锄类是翻地、挖土、种田的主要工具,人工挖田效率低下,“千把锄头万把锹,不如老牛伸个腰”,因此,凡是大片的土地需要翻耕都采用牛耕的方式。犁田的主要工具是犁弓子(犁铧,木身铁铧,牛拉犁田用具,木身后端设柄便于扶持,前端装尖头铁铧便于耕作)。耕田时将犁铧朝前套在牛身上,人站在犁后,左手扶住犁柄,右手执鞭控制牛的行走速度和方向。犁田的人必须有一把力气且善于驾驭耕牛才能完成耕田工作,这一般是青壮年男人干的活。耕牛往往是几家合养,没人犁田就要花钱请工或者多喂一段时间牛来交换。

种植庄稼运送种子、肥料,收获时搬运粮食要用到的农具主要是篾制品和木制品。所用方式一般是肩挑、背驮、手提。篾制品有背篓(上粗下细,上端为圆口,前端两条蔑系做肩带,有大小之分)、花篮(手提用具,长长的系带,圆口,可手提,也可挂在肩上)、撮箕(在地里撮土撮粪之用,也用于在家中分拣农产品、清运垃圾等)、央筐(特大型圆筐,放于背篓上背运重物)。另一种搬运重物的农具是背架子,这是一种木制品,略呈Y字形,靠背部的一端较长,后侧伸出部分承载东西,装满东西后,常从后部用绳索将货物绑紧,再将绳索拉至前端系住。背架子常用来背牛草、化肥等便于绑缚的东西。背重物时必须辅助使用的是打杵,打杵由结实的木料制成,呈丁字形,需要休息时将打杵立于身后,背篓或背架子搁在打杵上可以减轻负荷,同时打杵也充当了拐杖的功能。打杵是中国西南山区背运重物的通用工具,在云贵川等地也有广泛使用。另有箩筐(篾制圆篓),圆口上端系绳子,多用于挑运谷物。因农具离不开竹子,许多人家附近都栽有一些竹子。做篾器活也是男人们劳作之余的主要副业,若家中无人能做这些篾器,就只能向篾匠购买或用农产品交换。

背篓家家户户都备有大中小多个,清朝茹棻《背篓》诗云:“山城行履艰,厥势利用控。厥株利若锥,背篓圆如瓮。本为采樵资,猱升入云雾。嗟我乘传来,襆被劳尔送。后应前者呼,小市成一閧。负载存古风,嘉兹襆与羾。”诗中所提到的在背篓中放上被子背人的习俗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恩施山区有一种专门背小孩的花背篓,背负小孩时先用小棉被把孩子裹上,再将孩子以站姿放入背篓中。很多家有小孩的妇女背着孩子推磨、挑水或干农活。夏天背负孩子另有一种嘎椅,也是竹制品,类似于加了背系和护栏的圈椅。小孩坐在里面,凉爽舒适,但不适合还坐不稳的婴孩。

添加了铁器的农具除锄类外还有刀斧类,也是农业生产的必备品。镰刀用来割草,砍刀用来砍柴,篾刀用来划篾。三种都用木柄,镰刀弯形,砍刀基本上是直的,篾刀的刀刃很薄。

篾刀和瓦刀分别是篾匠和泥瓦匠的主用工具,不是家家都有。

斧子和锯子作砍柴锯肉之用。家用的锯子一般不超过三尺长,木匠的锯子有加长型,两个人一前一后同时拉动锯子,称为“解锯”,主要是用于把木头分解成木板。

木制工具主要有扁担、连枷、扬叉等。扁担用来挑水挑粪、挑运谷物。连枷(当地读作/lian214kai 55/,长长的木柄,前端设短横木一截,横木上装可以旋转的由几根短木棍平行绑缚形成的小耙一个,使用时靠耙旋转的力量打向铺在地上的黄豆等农作物使之脱粒,一般为两人对打)主要用来打黄豆,扬叉(取小树有分叉的部位制成,长柄,顶端有叉,类似于加长的弹弓)主要用于翻动晾晒的豆角、猪草等。

家里日常使用的器具还有撮瓢、铲子、水桶、水缸、水瓢、筛子、筛篮、扫帚、簸箕、筲箕等,因形状、大小、功能的不同而分别命名。这些用具以木制品和蔑制品居多,水缸一般是石头制成的,水瓢有木瓢、葫芦瓢和从市场购置的铝瓢、塑料瓢等。

用来计量农作物的工具主要有杆秤、升、斗,目前除了杆秤还常见以外,升和斗已少见。

表2-1 当地主要农具名称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