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死亡

二、死亡

(一)对死亡的描述

山区百姓认为生死有命,不以人的意志为主宰,能活多久是命中注定的。“阎王叫你三更死,不会留人到五更。”人们无法阻挡死亡,但可以珍视生命。这种珍视使人们不愿提及“死亡”这种代表生命终结的字眼,常常寻找替代说法委婉描述。当地对死亡的表述大多带有感情色彩,可分善意和非善意的两个大类。

1.善意表达

(1)衣禄尽。这是算命先生对一个人何时寿终的常用说法。

(2)过背、过身。认为人死之前会转过身或背过脸去,背对后人,以免后人看着害怕,因此称人死为过背或过身。如“她婆婆几时过身的呢?”

(3)百年。这是比较文雅的一种表达方式。

(4)走哒或走路;不在哒;喊不答应哒。这三种都是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既可以称自己离去的亲人,也可以询问对方的亲人。

2.贬义描述

(1)翻跷哒。多对自己讨厌的人或敌视的人采用这种说法。但不会当面这样说,当地认为死者为大,不能对死者大不敬。人死以后,就算再大的仇恨也要放下。

(2)蹬腿哒。与前者相同,只会私下采用这种说法,不会在死者家属面前用此贬义说法。对于同村村民而言,就算对死者怀有深仇大恨,也不能在死者离去后幸灾乐祸,更不能当着家属的面说无礼的话。

(3)见阎王哒。多对自己反感的人私下这样说,对于自己反感的人的死,可以不去参加他的葬礼,但不可侮辱死者。否则就违背了当地以死者为大的观念。

(二)丧礼

一个人逝去以后,按照乡间习俗,要办或隆重或简单的丧礼。景阳镇的丧礼是区别对待的,在外去世和在家中寿终正寝的人,其丧仪会有区别。而对待夭折的孩子则不会举行任何仪式,安葬也很简单。

1.夭亡孩童

对待夭折的孩子只是简单埋葬,不同年龄段又略有区别。流产的孩子或死胎简单包裹后掩埋。没成年的孩子称为“化生子”,极小的孩子以草席包裹掩埋,再以撮箕倒扣于坟头,其衣物玩具之类烧掉一部分,认为烧多了孩子背不动,其余的扔掉。稍大的孩子用木板简单做成薄棺埋葬,烧掉其所有物品。当地称夭亡的孩子是“讨债的”,认为父母前生欠了这人的债,今生他就以此方式讨债。如果某个人家出现第二次孩子夭亡的情形,就认为第一个孩子又回来托生了,需要将其尸骨挖出烧掉,才能保证后面孩子的安全。

2.凶死之人

没生病突然暴亡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正常死亡的人都称为“凶死的”。如果其死亡地点在家中,则可停灵于正堂;如果死在外面,其遗体只能从侧门抬进来,且只能停于厢房,家人运回其遗体时带上纸钱和鞭炮,在其过世之处燃放和焚烧,然后包裹遗体运回入棺。其他安葬仪式同寿终正寝的人相同。凶死之人也有因本是一家之主或家人十分看重而破例停灵于中堂的。近年来景阳镇屡有因车祸而丧生的情形发生,也有服毒自杀者,还有意外坠楼的情况。这些在当地都算凶死的,请道士做斋时还要加一些仪式为亡者安魂。

3.寿终正寝者

正常过世之人其家人都有心理准备,往往在病重时通知所有儿女回家送终,农村只要有可能,都不愿亲人在医院过世。如果看病人状况很差,会要求出院,医院也不会阻拦,还可以提供救护车运送,由家属出交通费。病重的人最好赶在到家后掉气,否则还要请道士给亡人举行引路回家的仪式。病重之人过世前后,家人都有不同的准备。

(1)备寿材。即准备棺材。家中若有老人,会提前很多年就准备好寿材,可以由儿女准备,也可由老人自己准备。隔几年刷一次漆,刷漆时老人或漆匠会观察寿材中蜘蛛网的分布状态,据说蛛网可以预示老人还可以活多少年,或这口棺材将来会不会是该老人的,因为老人的寿材可能会转给凶死之人应急。老人临终时家人常常会请漆匠到家再将棺木粉刷一新。

(2)送终。儿女在老人掉气前守候在身旁称为送终,若有儿女不能及时赶回,老人会因牵挂而难以瞑目,没能给父母送终将留下终身遗憾。老人自知只剩最后一口气时,会给儿女说一些祝福的话,就算平时对儿媳妇有意见也不可乱说,否则会影响儿孙将来的幸福。已经哑口的老人若还有力气会摸摸年幼儿孙的头以示祝福。

(3)推帐。老人去世后,将其床上的蚊帐撩起推开为推帐。

(4)抹澡。用净水将老人脸部、手心、脚心、胸口擦拭一遍,以示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

(5)穿寿衣。也叫穿老衣。老衣要在老人身体尚温时穿好,贴身穿白色衣服,共穿5层或7层。最外层的老衣要么请裁缝缝制,要么在市场购买,男穿黑,戴方形帽,女穿布衫,戴平顶帽,都穿白袜黑布鞋。然后用细线将双脚捆缚在一起,活了多少岁就捆多少根线。然后将亡人穿过的衣服分装成几包做成垫子,以备道士做法事和亲戚磕头时用。

现在景阳镇还流行给刚学走路的孩子用刀割线的风俗,就是这种捆脚仪式的后续反映。人们认为新生命是由死人托生而来,脚上捆着的线还是一种隐性存在,于是在小孩学步时拿刀在双脚之间比划几下,以表示已割断了前生的捆脚线,今生可以毫无障碍地走路。

(6)烧落气钱。烧三斤六两或九斤四两纸钱,认为这是给亡人去阴间的路费和给“索命无常”的脚力钱。

(7)请道士先生和阴阳先生。道士先生带一般人来从事丧事活动,包括开路、做斋、择大夜时间及出殡时辰等,阴阳先生和道士一起确定阴宅所在地。

(8)找帮忙的。孝子在老人去世后要及时请人帮忙办丧事。大致要请如下人员:丧事主管(称“知客师”),帮厨的(包括发火的,做饭的,烧茶水的等等),放信的,八大金刚(丧礼抬棺之人),鼓乐帮子等。

(9)放信。即将死讯及大夜时间告知亲友。通讯不发达的时期由丧主找人到各亲友家放信,手机普及后请人专门打电话通知。放信的人不进屋,在亲友家门外打招呼,单腿屈膝施礼,亲友便明白有亲人过世,然后告知其何人去世,何时出殡。放信的人需要一是同姓同宗之人;二是死者之妻(或死者)的娘家、死者儿媳的娘家,统称后亲人家;三是死者兄弟姐妹及其子女。

(10)提尸上柳床。老衣穿好以后,要将遗体放到堂屋备好的铺板或门板上,脸部覆盖纸钱一张,待道士进门后再入棺。

(11)入材。道士先生来了以后,择时辰将亡人放入寿材,寿材搁置于两张高桌子上,小头朝外,即保证亡人脚朝外躺着。棺盖暂不盖紧。

(12)设灵堂。在棺材前置小桌设供果,点蜡烛,也有燃灯于灵前的,保证彻夜不熄。小桌上另用升子(方形木质容器)装上五谷,包括包谷粒、谷子、麦子等,便于燃香。90年代后也有将遗像置于方桌上的。

(13)扎岁数条子。负责棺前帮忙的人砍下竹子两根,将顶端剖开,用白纸条绑缚于剖开的竹片上,亡人有多少岁即绑多少条,然后将两竹竿交叉连接。绑好的岁数条子形似拱门,放置于灵前方桌前边。

(14)奔丧。接到噩耗的众亲友会分别组织人奔丧,要准备花圈鞭炮,请吹鼓手(包括唢呐、钹等器具,乐器与婚礼同,所奏的调子不同),邀请附近的乡邻一起去,称“打伴儿送花圈”。农村丧事讲究热闹,往往每一个送花圈的帮子都不下20人。到场参加丧礼的人若是亡人晚辈亲属则发给孝布戴在头上,由知客师负责安排。亡人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一律戴长孝,孝子的孝巾为5尺,其余戴孝人员3尺。

(15)坐夜。多数奔丧的亲戚会选择大夜那天送花圈,离得近的会提前“看信”(去看刚刚故去的人)。奔丧队伍到了丧礼现场要逐一到灵前磕头,孝子跪在一旁回礼。部分女性亲属则直接跑向棺木边抚棺痛哭。一边哭泣一边大声念叨对故去亲人的不舍,属于唱哭。如远嫁女哭父:“我的爹呀我的老子,你哪么不等我说句话就走哒,你叫为儿的心里哪么过得呀……我的爹也我的老子,你苦了一辈子还没有享成福呢,你哪么不过两年幸福日子再走啊……”一人哀哭时,主人家也会有人陪哭,算是一种问候和答礼的方式。待其哭诉一段时间后,其他亲属过来劝慰并将其拉进别的房间休息。

在各路亲友纷纷赶来的过程中,道士先生也没有闲着。他们忙着写烧给亡人的包袱(用白纸包着的纸钱,白纸上写亡人晚辈的姓名),还要按步骤举行开路、做斋的各项仪式,部分环节需要孝子或亡人的其他晚辈亲属拈香跪于灵前,如为亡人解冤孽的环节,还需一旁的孝子拉开道士打的绳结,以示解除了今生的冤孽。

(16)跳丧。即跳撒尔嗬,一般是2名男子对跳,如果不是冬天,则赤裸上身,腰缠白布对跳,有时4名男子同时跳。孝子不能参与,一般是邻居和外姓人跳。有的丧主家请道士做的仪式特别多,也就免去了跳丧环节,全部由道士张罗。道士举行的各项仪式一直要延续到天明,中间有短暂休息。

(17)出殡。恩施地区有的地方出殡的时间在凌晨4点左右,但景阳镇出殡一般在早饭后。早饭比平时早许多,天亮就开席,坐完席就出殡。根据道士所看的时间,也有先出殡再吃饭的。出殡时孝子走在队伍最前面,紧跟着的是举岁数条子的亲属和举花圈的亲属,棺木随后。棺木抬出之前先在两侧各用一根杉树绑扎妥当。八大金刚腰缠孝巾将杉树扛在肩上抬走棺木。到达坟地后先将棺木停放在预先放好的两条板凳上,在道士的主持下最后一次开棺,让所有亲属见一次亡人遗容,孝子此时上前帮亡人整理衣冠。瞻仰遗容以后,棺木会用生漆封好,准备下葬。如果日子不便安葬,就暂且搁置于野外,称“沙在坡里”。

(18)安葬。如果出殡的日子适合安葬,则会在看好的坟地位置由道士做法后挖坑,再将棺木置于其中。棺木先用土浅盖,将所有花圈插于坟上。暂时不砌砖,待培坟时再精加工。安葬后所有亲友全部返回丧主家,此时所有人必须将孝巾从头上取下。

(19)回煞。回煞是亲人与亡人灵魂感应的一种方式,算是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吧。道士先生会根据亡人死亡时间测算亡人灵魂归家的日子。这一天亲人要砍一根高大的竹子靠在外墙上,方便亡魂沿着竹竿进屋。曾停灵的堂屋方桌上摆放祭品及盛放草灰的大盘子,第二天早上去观察草灰上有什么痕迹,由此推断亡人来生会变成什么。

(20)培坟。安葬过后,逢七亲属去坟地祭奠,再择日培坟。在新坟周边砌砖塑型,再在坟前种植松柏或万年青。考究的坟墓会另行立碑建拜台。

表3-4 景阳镇富有民俗特色的主要丧葬语汇一览表

恩施山区村民有着豁达的生死观,认为老人故去是走了顺头路,不必过于悲伤。“所以办老人丧事哀而不伤,气氛十分热烈,歌舞乃必要表现形式,甚至男女调情俚词亦不避讳,因为举丧实质上成了礼赞生命、祝福新生的一种特殊的祝福仪式。”[17]21世纪跳丧仪式已经淡化,城镇改为由专门的丧葬班子主持整个大夜流程,但哀而不伤的基调仍然保留,丧仪上唱流行歌曲者有之,唱山歌小调者亦有之。当然这种哀而不伤的葬礼只是针对寿终正寝的老人而言,若遭遇某种不幸而导致凶死,丧仪上是不会唱带有喜感的曲调的。

恩施山区的丧葬仪式还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人们以亡者为大,“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只要有人过世,周围邻居就自觉过来帮忙,抬灵时损坏了庄稼也无人计较。“在抬丧送葬的过程中,在既定的路途中,不论是什么庄稼都要踩过,不论是什么陡坎都要爬上,充分反映了亡人为大。”[18]这种对死者的尊重之情直到现在依然深深影响着每一代土家村民。村民平时对庄稼被践踏是十分恼怒的,但此时大家都可以忽略不计,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对亡者家属的支持。

从出生到成年,从结婚生子再到生命的终结,这些人生的重要阶段,恩施地区各民族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仪式。这些仪式代代相传,后世在大体遵循的基础上又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出了一些调整,但豁达地对待生死的态度始终如一。

【注释】

[1]本章部分观点曾在《民族论坛》2013年第8期发表,收入本书时有改动。

[2]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3]田发刚:《鄂西土家族传统情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4]鹤峰县档案馆馆藏:《鹤峰州志》,清乾隆年间,第33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第499页。

[6]本书未注明出处的歌谣系笔者调查时所记。

[7]徐开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歌谣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8]徐开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歌谣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0页。

[9]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206页。

[10]徐开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歌谣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11]尹旦萍:《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姻变迁——以埃山村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

[12]尹旦萍:《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姻变迁——以埃山村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13]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和婚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第129页。

[14]J.G.费雷泽:《金枝》(上),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15]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6]孙晔、崔荣荣:《民间服饰中的辟邪现象》,《纺织学报》,2012年第9期。

[17]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18]萧洪恩:《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