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婚礼耗资

六、婚礼耗资

在一桩婚姻中,男女双方对婚姻的投资是不同的。男方在看人家时要给女方“打发”,认亲时送“茶食”,结婚时给“彩礼”。女方的出资主要体现在嫁妆上,土家人称“嫁奁”。

“茶食”是认亲时男方送给女方亲戚的礼物,包括猪蹄一只,白酒两斤,面条两把(一般两斤一把),有水田的地方还会用糯米做两个直径约20厘米的粑粑,一户一份。所有礼物都要缠绕一条红纸,这种礼物被称为“茶食”。现代茶食已由现金替代实物,多少视个人财力而定,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一般每家100元或200元,自20世纪末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现在多为500元到1000元之间。

现在,男方给女方的礼物已不再用实物,而是以礼金代替。男方除提供像样的婚房外,婚仪各环节给女方提供的礼金按2010年前后的规矩一般在3万元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礼金最后会以嫁妆的形式送回男方,但一个农村家庭按现代标准为儿子操办婚事是很不容易的,有些父母甚至会负债累累。由于修房的花费要远远多于送给女方的礼金,一些男青年因为提供不出这些礼钱和像样的房子而迟迟无法结婚。而且讲排场和攀比的风气渐浓,礼金已日渐增多。这种现象在恩施地区的其他乡村也是如此,比如宣恩的埃山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流行修一栋楼迎娶新娘。“修一栋楼房加上室内装潢(墙面、屋顶刷涂料,地面铺瓷砖的简单装修)在20世纪末约需5万元,近几年标准不断提高,约需7万元,再加上不菲的彩礼钱,对普通农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11]

“嫁奁”即嫁妆。新娘的传统嫁妆一般包括蚊帐、被子和家具。新娘父母备好木料请木匠到家里制作嫁妆叫“打嫁奁”。木材通常来自从女孩一出生就栽种在房前屋后的树木,一般要打箱子、衣柜、碗柜、桌子、椅子、盆子等生活用品,数量各家会略有差异,贫困人家也不能太少,否则会让人笑话。以往山区的木材能自给自足,只需付出木匠的工钱。这些家具要制作几个月,新娘家提供食宿,加上工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新娘家除木匠外,还要请弹匠来弹棉花,要弹2~6床被子的棉絮,少数富有人家会备12床。被子包括包单、棉絮和被面。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娶媳妇嫁女儿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女儿多的人家办陪嫁会让父母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因此生女儿不受欢迎,女儿被认为是“赔钱货”。20世纪50年代以前,特别贫困的人家也有借被子成亲的。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到90年代,女孩子们开始外出打工,能够自己挣钱购置嫁妆,还能贴补家用,人们的观念也逐渐改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已越来越多样化、现代化。传统嫁妆中的被子和家具被成品取代,不再请工匠到家里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厨房用具、沙发、电视机、洗衣机甚至摩托车、农用车都进入嫁妆行列。纵然嫁妆现代化,但土家女孩还是注重实用性,一般不会选用冰箱、空调这些在山区不太实用的东西作嫁妆。

50年代出生的G女,70年代初结婚,嫁妆是六床被子、两箱两柜及其他一些日常用具。男方给她缝制新衣四套,包括当时最好的灯草呢衣服及其他一些女性用品,还给她家半只猪。80年代出生的J女,21世纪初结婚,嫁妆是全套家具、电视机,外加一辆摩托车,男方给她家礼金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