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进展与缺憾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推动下,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调查、收集、整理、录制和研究工作,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保护工作者可以采用新的途径和手段,对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舞蹈、传统工艺等进行采录和保护。相关的录音录像资料、电视纪录片、电子书籍等逐年增加,丰富了民间民俗文化。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保存提供了平台。在保护工作者的大力推动以及政府的推行下,恩施地区一批又一批地方歌谣和其他民俗文化表演形式纷纷进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些民间文化工作者被授予“民俗文化守望之星”,一些民间艺术活态传承者被命名为相应的传承人,如三棒鼓传承人、撒尔嗬传承人、肉连响传承人等。
在非遗保护和旅游业的双重推动下,一些民俗景观被适时打造出来,如位于恩施市市郊的土司城和女儿城,就是由当地政府和企业家合作打造的民俗文化景观。土司城以建筑形式呈现了土司制时期当地的民风民俗,主建筑是土司王府九进堂,其次还有廪君庙、钟楼、摆手堂、白虎雕像、土司城墙等。这些建筑呈现了土家族的祖先崇拜、白虎崇拜以及摆手舞习俗。女儿城是土家族文化集萃地,展示了当地的饮食习俗、生产习俗、居处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等等。女儿城内各小店门前悬挂着题有当地方言语词的小木牌,既是装饰又是语言民俗的展现场地,如“搞拐哒”(相当于“糟了”)、“火色”(相当于“厉害”)、“打董董”(指赤身裸体)等等。园内的饮食区域集中了当地所有的传统美食,如正在熏制的腊肉、现烤现吃的粑粑、随时制作的小糖人等。小商品区则汇聚了当地的特色工艺,如布鞋、绣花袜垫、民族服装等,女儿城中间设有戏台和摆手舞场地,民俗风情在此一览无余。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文化遗产保护总是与民间文化资源开发紧密相连的,目前的开发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有:急功近利的庸俗化开发,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机械模仿、重复的低层次开发,弄虚作假的“伪民俗”开发等[1]。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盲目开发看似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极大破坏。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充分调动广大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保护工作还停留在制度层面、专家层面和相关工作者及传承人层面,只有顶层设计,还没有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民俗文化资源本来就来自民间,广大农村各乡镇才是民间文化的土壤,民众是这些民俗文化天然的继承者和传承扩布者,离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谈非物质文化保护只能是纸上谈兵,终将成空中楼阁。只有首先保护好活态传承人,再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发挥广大民众的能动性,尤其是让农村居民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参与者、经营者和受益者,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才能落地生根,落到实处。方言和民俗也才具备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文化才有良性传承的可能。
【注释】
[1]黄永林:《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探析——黄永林自选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