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认同功能
节日无外乎三种,一种是纪念性的,一种是宗教性的,一种是庆祝性的。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群体活动。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情感是一致的,无论是庆典上的狂欢,还是祭祀时的严肃庄重,都是群体的共同行为。在这些行为方式中,老人教授相应规约,小孩习得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参与节日娱乐的所有人都在相同的仪式中获得了民族认同感或归属感,年节庆贺常让旅居海外的华人产生浓烈的思乡之情。有的国家为体恤员工特意在除夕和春节时给华人员工放假,方便他们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中秋月圆之夜人们追求家人团聚的心情更加强烈,奔波在外的亲人尤其让家人牵挂,一句简单的节日问候就能让不能团圆的亲人倍感温暖,也使人们的思念之情更加浓厚,这归根结底就是共同的节日情结使然。
(一)节日庆祝让人们产生归属感
节日对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众而言,有其独特的节日文化内涵,在日期的选定和节日的庆典上都有自身的特色。比如同样是庆贺新年,汉族的年节和藏族的年节时间各异,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过法各不相同。当人们在庆祝自己共同的节日时,会强烈地感觉到大家庭的力量,从而在节日认同中寻找到族群的归属感。我国春节期间特有的春运现象,就是人们追求合家团圆的具体表现。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不管车辆多么拥挤,离家在外的人们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这就是年节给予人们的力量。
对于老人而言,儿女不远千里赶回家过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对于孩童而言,在万家团圆的年节得到再多礼物也比不上见到父母重要。一家老少一起祭祖、观灯、放鞭炮才能让人产生家的感觉,体会家的温暖。这就是年节存在的意义,它让个人认识到作为家庭一员的重要性,也让人感受到作为群体一部分的归属感。
(二)群体娱乐让人产生荣誉感
娱乐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或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关联,恩施地区的娱乐或起源于宗教,或起源于巫术,或起源于劳动,其中以起源于劳动的娱乐活动最盛。薅草锣鼓歌、摆手舞都与农业劳动有紧密关联。薅草锣鼓是群体参与的边劳动边歌唱的大型活动,每个参与人员都必须听从歌师的指挥。歌师通过引唱来协调每个成员的劳动进度和所唱的曲调,大家必须了解并遵守相应的规则才能步调一致。在这种歌舞劳作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分工明确,获得了归属感和对集体的认同感。
摆手舞是大型的群体舞蹈,男女老少都可参与,动作大多模仿生活中的劳动场面,如采茶、插秧、薅草、赶仗等劳作行为。动作转换既要听从鼓点的变化也要遵循相应的顺序,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大家自娱自乐,用舞动的脚步庆贺劳动带来的收获,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竞技性娱乐让一部分表现出色的人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赏识,让有特殊技能的人感受竞技的快乐。荣誉自豪感的获得让个体更乐意为群体付出自己的力量,也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体学到竞技的规则和经验教训。娱乐活动对群体规则的推行是一种合理的示范,让群体成员自小养成公平参与公平竞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