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崇拜与信仰问题

一、语言崇拜与信仰问题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也低,对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尚未认识清楚的事物有强烈的神秘感。因为无从解释,就想象有看不见的神灵在主宰世上的万事万物,从而产生了神灵崇拜。神灵崇拜在宗教信仰、图腾崇拜、风俗禁忌中都有所体现。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并且将事物的名称与事物自身等同,由灵物崇拜延伸到语言崇拜。人类对语言的崇拜绵延数千年,吕叔湘先生做过这样的归纳:“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作神物崇拜起来。”[6]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命运。传统中国社会甚至通过改名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衍生了相应的命名艺术。普通的雕塑制品只要被赋予神灵之名,就成了神灵自身,人们就得对其顶礼膜拜。这种语言崇拜具有普及性,在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风俗禁忌以及迷信巫术中都可找到语言崇拜的踪影。

由语言崇拜衍生出的禁忌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表现,但也有相同的一面。禁忌又称塔布(taboo),是源于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本义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后来民俗学家用该词来表示固化的民俗生活中的忌讳和禁制。我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实际就是语言禁忌的一种表现,比如李世民成为大唐皇帝以后,人们为避免直说其名,将“民风”改以“人风”代替。不仅对当朝皇帝要采用避讳制度,家中奴仆对主人的名字也不可犯忌,子女不可念出或书写自己父母的姓名用字。民间一般称避讳和禁忌为忌讳,既有言语方面的,也有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某些话、某些事只能由特定的人说或做,其他人说或做就是犯忌的,要遭到惩处;另一个表现是某些特殊的场合只能说特定的话语,如新居落成仪式要讨口彩,不小心说错了话或犯了忌就会带来灾难,等等。

一些道观的遗迹,如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的朝阳观、回龙观等,其名称表明当地曾经受过道教影响。道教思想目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丧葬仪式中,道士是整个丧仪的主持者和参与者,尤其在农村,做斋、开路、祭奠亡魂几乎全部由道士来完成。

佛教和基督教都曾传入景阳地区,后者除了景阳鸡的鸡种和关口葡萄的种子外基本没在景阳镇民众的心中造成多大影响。但前者则不同,佛教的善恶轮回观念深入人们心中,有不少传说故事还谈到了唐僧西天取经的事。佛教和道教中的一些语言崇拜和禁忌在景阳地区也有一定的反映。如人们祈祷好运时常说“菩萨保佑”、“好人有好报”之类。不过这些影响大多是形式上的,当地村民并不了解多少佛教教义或道教的主张,主要是在丧事活动中或生病时有依赖宗教以求解脱的情形。

景阳镇受到语言崇拜和朴素宗教观念的双重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主要体现为语言禁忌和一些行为禁忌。语言禁忌体现在命名习俗和一些特殊场合的用语选择上。行为禁忌包括饮食禁忌、仪式禁忌和一些日常行为禁忌,针对孕婴童的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