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食

一、主食

景阳镇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食有蓑衣饭、洋芋饭、包谷饭、米饭四种。蓑衣饭因米粒外裹有一层黄色的包谷面而得名,是包谷粉和米饭混合蒸制而成,因为颜色有黄有白,又称“金包银”。制作时先将米煮至半熟,滗去米汤备用,包谷粉加少量水和匀,上甑蒸15分钟左右,再将包谷粉与备好的米饭搅拌均匀放到甑子里蒸熟。洋芋饭也是先将米饭蒸熟备用,再将去皮的洋芋切成块或片用油炒至半熟,然后将米饭覆盖在洋芋上,用小火焖至洋芋焦黄即可。包谷饭即用包谷粉蒸制而成的饭食,蒸制时将包谷粉加极少量的水喷湿后上甑,因为干燥的包谷粉不易蒸熟,中途必须翻甑一次,将包谷粉倒出重新喷水搅拌一次,然后再上甑蒸,包谷饭才能彻底蒸熟。

蓑衣饭和包谷饭都比较干,总是要搭配合渣一起吃。合渣是黄豆磨成浆以后不滤渣加水煮成的,煮熟后常加切碎的嫩南瓜叶或萝卜菜叶继续煮至滚开。合渣可稠可稀,夏日劳作之时常加水稀释,再加少量盐煮至沸腾,冷却后食用,以便解渴和补充身体丢失的盐分。平时吃得较稠,可加油盐、辣椒、鸡蛋等熬煮,既美味又营养。

当地主产包谷和洋芋,自然以这两种食材加工的食物偏多。包谷刚成熟时可以砍少量嫩棒子尝新,或者磨成浆煮新包谷糊糊儿,或蒸粑粑、炸油糍儿等。油糍儿最具地方风味,这种油糍儿以嫩包谷浆做原料,先将包谷浆滤去多余的水分,团成饼状,中间包上嫩南瓜丝、肉丝等做馅儿,两边对合,包成8厘米长短的饺子形状,放到热油中炸至金黄即成。当然,老一辈村民经历过饥荒,尝过挨饿的滋味,认为这种吃法过于浪费,所以油糍儿和嫩包谷仅限于尝新,其他的要留到秋季熟透后晒干脱粒储存。包谷梗子可以喂牛或砍碎做肥料,包谷的外壳称“壳叶子”,可以切碎后喂牲口。包谷芯晒干后做燃料。干包谷粒儿一般是磨成粉(称包谷面)蒸饭,还可加红辣椒做鲊广椒。另外,包谷还用来做豆皮或熬糖煮酒。可以说,包谷浑身都是宝,在山区人畜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同治《建始县志》载:“建邑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蕨蒿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所种惟包谷最多。巨阜危崖,一望皆是。”[3]包谷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山寨居民,包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当地栽种最多的是恩当2号和白玉米。

洋芋的用途更多,恩施山区民众几乎顿顿不离洋芋,既用它做主食,又拿它做菜。做主食一是和包谷面一起蒸饭;二是焖洋芋饭,制作方式前文已提及;三是做炕洋芋,先将洋芋去皮煮熟,然后用油煎至金黄色,按个人口味加作料即成。做菜可以炒洋芋片、洋芋丝,炖洋芋坨坨等,或将洋芋切成薄片稍煮后晒干,滚油炸成金黄色食用,称“枯洋芋片”,类似市场上出售的薯片。用洋芋提炼的淀粉可以蒸洋芋粉粑粑,也可以加鸡蛋制成蛋皮,不加鸡蛋加水煎成薄饼称为粉皮。蛋皮既可以当早餐,也可以当菜,粉皮主要跟腊肉一起制作一道菜——粉皮腊肉。

米饭分黏米饭和糯米饭两种,黏米或煮或蒸,起初只是辅助性的主食,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米饭取代了其他食材的地位成为主食;糯米主要作为制作醪糟的食材,做饭只是偶尔为之,一般辅以腊肉丁翻炒,然后加水煮开再文火焖熟。糯米饭香糯可口,但不宜多吃,使人容易腻也容易积食,对老人和小孩而言更不易消化,糯米也是年节时蒸年肉必不可少的材料。除此以外,当地也少量种植小麦,用小麦到加工厂换取面粉和挂面(当地称灰面和面条儿),面食一般只作为早餐或简易中晚餐的材料,不作正餐用。

还有一种可以当做主食的蒸菜饭,是老一辈人喜欢做的主食,即将包谷粉和新鲜的蚕豆(当地叫“大豌豆”)、豌豆(当地叫“小豌豆”)、莴笋叶、鲊广椒、肉丁搅拌均匀后蒸熟,就成了蒸菜饭。这种饭既有包谷粉,容易吃饱,又有相应的豆类和蔬菜方便均衡营养,是大豌豆和小豌豆成熟季节山区村民特别爱做的饭食。

红苕一般不作为主食,饥饿时或烧或煮,临时填饱肚子。因红苕不耐储存,一般也不大量种植,种的主要目的一是可用苕藤喂猪,二是做加工零食的材料。苕藤生长快,也容易使猪增肥,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定的红苕种植量。

当地的食品有许多跟普通话的叫法有差异,比如小麦以及小麦加工品的叫法与普通话就有较大的差异,详见表1-2。

表1-2 小麦制品的当地说法与普通话说法差异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