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牧业
在恩施农村,家家养猪,户户养鸡,一个家庭要是连鸡笼猪圈都管理不好,那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恩施是盛行做熏腊制品的地区,腊肉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这当然得有年货材料——猪肉。因此,养猪是最普遍的,往往每家每户养猪都在2头以上,养鸡没有定数,一般在10只左右。除猪和鸡以外,马、牛、羊也有零星养殖。
俗话说,“家有三圈,胜当知县;家有三母,胜当知府”。三圈指牛羊猪圈,三母指母牛、母猪、母鸡。“养牛养马为种田,养头肥猪为过年。”农村养牛主要作耕田之用,养马为运送物品,养羊为增添经济收入,养狗只为看家护院,只有养猪的目的是食用。
1.养猪
养猪首先要有猪仔,部分农户自己养有母猪,母猪一年大约配种两次,每次下小猪6~10只不等。除了2~3只留给自己外,其余的小猪满月就可以卖给需要喂年猪的人家。刚断奶的小猪要精心喂养,主要是包谷面、米等粮食熬粥或者煮烂面条,不能加粗糙的草。月份稍大一点后也可以在外面放养,每晚关进猪圈,“小猪要在外面跑,肥猪多睡才长膘”。待小猪长到50斤左右就可逐渐喂一些糙食,直到完全喂猪草为止。
“喂猪无巧,窝干食饱”,猪要养得好,经常清理猪圈是有必要的。当地农家习俗是清理猪圈时不能乱说话,否则猪不会好好吃食,常常哼哼唧唧又容易生病。清理猪圈一是清干净猪槽里剩余的猪食,避免猪吃隔夜食后生病;二是清理猪的粪便,保证猪窝的干燥清洁,避免细菌的滋生。当地有谚曰“猪长腊月,苕长八月”,腊月底是杀年猪的时节,在这之前会给猪改善伙食,多加粮食,以使年猪更肥硕。按照农村的老传统,杀猪以膘厚为优,猪越肥越让人羡慕。现在不管城市农村,吃肥肉的都少了,不再看重膘厚不厚,而看肉质嫩不嫩了。不管哪家杀猪,都会请亲戚朋友到家吃杀猪饭,称为吃庖汤。腊月杀猪密集的时候,亲戚朋友常常一连吃好多天的庖汤。吃庖汤所用的肉食就是当天的新鲜猪肉,包括猪血、猪肝等内脏也会做成相应的菜品,加上搭配的素菜,往往要做出10种以上。城郊的农家乐常以吃庖汤作为腊月招徕客人的由头,对农家风味感兴趣的食客常欣然前往。因为农家乐的盛行,居住在郊区的农户比偏远的村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农村杀猪必备的一样工具除杀猪刀外自然就是腰盆了。腰盆长约180厘米,深约60厘米,宽约70厘米,中间宽,两头略窄,是给杀死的猪烫毛的用具。杀猪时先由四五个壮劳力将猪拖出猪圈按于平放的长条木凳上,猪头下方放干净瓷盆便于接猪血。杀猪佬对准猪脖子一刀见血,待其鲜血流尽就可放到腰盆中烫皮去毛。当地的习俗认为,谁家杀猪要是猪没有一刀毙命或者猪血流不出来的话,这家人就可能走霉运,其实不过是杀猪佬技术欠佳而已。一头猪习惯上会被解剖成14块肉,即14个卯子,包括猪头1个,项圈1个,猪蹄4只,另有8块肉。若杀猪佬不要工钱,主人就以猪小肠相赠,大肠洗净炼油。内脏吃庖汤时会用一些,肉全部腌制成腊肉。
当地以猪肉为主要肉制品,说吃肉一般指猪肉。养猪是一件繁琐而辛苦的事,不管下雨天晴,都得下田地打猪草,以满足猪的两顿主食,偶尔还需给猪加点餐。猪食的材料有苕藤、地里的嫩草、洋芋、红苕、萝卜等,将这些材料剁碎煮至半熟再拌以少量的包谷面煮透,就成了猪的主食。两头80斤左右的猪每顿所需的猪食是一大桶,需30斤左右。自从猪饲料出现以后,村民也辅以饲料喂猪,喂过饲料的猪长得快,很快可以出栏,但肉质不如不加饲料的猪。如果不加饲料,一头猪往往会喂养一年,直到腊月才会宰杀。
随着旅游业的兴旺,恩施腊肉的销售量也增加了,少量农户开始开办养猪场,另有商家办起了屠宰厂、加工厂。猪肉的价格近些年一直上涨,腊肉价格更是今非昔比。但是为满足销量而急火熏制的腊肉,口感远远不如农家自己用柏树枝慢慢熏好的腊肉,正宗的农家腊肉往往奇货可居。
2.养鸡
养鸡是生活困难时期家庭主妇挣换盐钱的主要手段。鸡蛋除了给孩子吃以外,剩余的就卖掉攒钱贴补家用。逢年过节杀只鸡是改善生活的常见方式。鸡笼常设在猪圈附近或院子的某个角落,每天清早将鸡放出笼,撒一些包谷粒或米糠给它们,中午再喂食一次,其余时间鸡群在田间或竹林自行觅食,傍晚再将鸡关进鸡笼。目前景阳镇依然以家庭养鸡为主,没有形成大型养鸡场,留守在家的农户一般每家养10只左右。早年农村喂鸡最需防范的动物就是黄鼠狼,还需防范老鹰的偷袭,20世纪末黄鼠狼和老鹰几近绝迹,养鸡虽说相对安全了,但没有了老鹰、黄鼠狼的山林却少了几分生气。
除了传统的鸡种以外,景阳镇还有一种经过改良的品种,据说是传教士带过来的鸡种,称“景阳鸡”,肉质鲜嫩,鸡皮呈乌黑色,营养价值较高。随着品种鸡和肉鸡的推广,现在景阳镇传统的土鸡已很难找到,土鸡蛋更是一蛋难求了。
3.猫与狗
猫与狗都是农家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养着的。养猫为了捉鼠,养狗为了看家。俗话说“好猫能管一寨,好狗只管一家”,但现在的猫并不爱串门,许多人家都养了猫对付自家的老鼠。临近年关的时候,农村偶有偷鸡或偷羊的贼出现,狗是最好的守卫者,只要嗅到陌生人的气味,狗一定狂吠不止,直到引起主人的注意。有些盗贼为防止狗叫,常采用首先给看家狗投掷有毒食品的做法。狗除了看家,还是一个很好的伙伴。乡村住房不太集中,有时候相距很远才有一户人家,农田与住房之间往往也有相当长的距离。儿童单独出门或女性独自下地干活时带上自家的狗可以壮胆。
在当地的神话传说中,狗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而且是给民众带来谷种的使者。相传恩施山区以往一直没有稻谷,人们想方设法想弄到谷种,都未能如愿。狗知道以后,决定替主人去找谷种,它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终于到了产稻谷的地方。到那里以后狗就替人看家护院,十分勤快,那里的人也很喜欢这只狗。稻谷成熟后,人们将谷子晒在院坝里,狗见了以后,跑过去在谷堆里打了个滚,浑身都沾上了谷种。然后这只狗就没日没夜地往家赶,可惜过河的时候身上的谷种都被冲掉了,仅剩下翘起的尾巴尖上还剩点谷种。不管怎样,谷种总算带进了山里,人们终于能吃上米饭了[9]。这个传说一是说明恩施的稻谷是从外面引种进来的,二可以看出人们对狗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当地并不盛行吃狗肉,还有医生、小孩不宜吃狗肉的禁忌,理由是吃了坏记性,深层原因恐怕是人们感念狗的功劳而不愿让其成为盘中餐。
4.马、牛、羊
马曾经是当地运送煤炭的主要畜力,也是上世纪50年代前姑娘出嫁的代步工具之一。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和运输工具的增多,当地的马匹已日渐稀少。少数景点为增加游玩项目养了少量马匹,私人家里已不再养马。养牛的目的是耕田,随着小型耕田农具的兴起,牛的数量也在逐年下降,往往几家一起合喂一头牛。传统的喂牛方式一是割草回家,二是到山上放牛。现在因为没有劳动力专门放牛,人们多采用割草回家或用壳叶喂养的方式。传统的喂牛经验如“要想牛儿膘水好,早晨多吃露水草”之类的做法已没多少人采用。随着牛肉价格的增长,少数农户开始尝试养肉牛,但还未形成规模。
由于羊肉价格的上涨,近些年羊的数量倒是猛增起来。许多年过半百不便再出去打工的男劳力常通过养羊来增添经济收入。多则十几头少则四五头,放养在山林间,每天早出晚归,遇雨天则割草喂养。每只100斤左右的羊可以有近2000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羊儿放满山,不愁吃和穿”的愿望。羊肉价格虽然可观但放羊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放牛坐,放马骑,放羊磨破脚板皮”,羊群要逐草而行,哪里有草就往哪里跑,人跟着就很受累。另外,经过庄稼地时还得严防羊群偷吃庄稼,常常要预先用特制的篾笼将羊嘴套住。就算套住羊嘴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羊群纵然吃不着还可能跑到地里踩踏庄稼,需眼疾手快掌握住每只羊的动向。如果没控制好导致羊群吃掉或践踏了别人家的庄稼,就得赔钱。所以,养羊的人经常是跑瘦了自己才能喂肥一群羊。
5.养蜂
养蜂是个技术活,蜂蜜价格不菲,有少数农户靠代代相传的技艺养了少量蜜蜂,但能不能割到蜜却要看年成。假如雨水太多,蜜蜂无处采花则割蜜无望。若年成好能割上蜜,则蜂蜜就会成为亲戚朋友争相订购的美味。
除了以上这些,鸭鹅之类都只有零星喂养,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