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历时三年,现在终于可以付梓了。三年中,利用寒暑假走乡串户开展田野调查,在教学工作之余整理资料阅读文献,在夜深人静之时伏案写作,其间几欲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书成又有诸多遗憾,一是由于水平有限,加上调查得不够深入,难以对当地的方言与民俗进行充分展示,也无法对一些民俗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二是述多论少,主要停留在对方言和民俗的描述层面上,对一些方言说法的来龙去脉、一些特殊习俗的成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三是对一些方言语汇的本字还难以确定,比如“吃庖汤”的“庖”到底该用“泡”、“庖”、“刨”中的哪一个字,或者这三个都不可取,一时还难以下结论。问题还有很多,凡此种种,只好留待有兴趣有耐心读完这本小书的各位方家批评指正。另外,为保留方言本色,一些动植物及器物名称全部采用了方言说法,可能会给部分读者带来阅读困难。
在本书撰写期间,有幸到华中师范大学访学,得到了导师李向农教授的精心指导。李教授身为学校副校长,工作千头万绪,但仍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指导我的学业,关心我的生活。对本书的写作从资料收集的方法到材料的运用再到观点的提炼都进行了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感谢李老师不仅指点迷津还推荐良师益友,在老师的引荐下,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徐金龙主任给本书提供了不少帮助,感谢徐金龙博士!同时还要感谢中南民族大学向柏松教授,向教授对书名的拟定以及章节的取舍都提供了不少宝贵建议,谢谢向教授!感谢我母亲对家务的分担和对我生活的关心,感谢我先生的理解和包容,感谢我弟弟帮忙收集资料!感谢祖父母们给我讲述当地的传说和歌谣!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领导、师长和亲友,谢谢你们!感谢家乡父老对我调查工作的支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这本书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
本书的写作受到了三峡大学王作新教授《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的启发,王教授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习惯值得我长期认真学习。感谢书中所有引文的作者,没有前辈学人打下的基础,本书根本无从动笔。虽然这本小书还有很多遗憾,但有遗憾才有动力,书中的缺憾期待读者批评指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谨以此联自勉!
江佳慧
2015年2月于民院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