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 饰

第一节 服 饰

衣服,当地又称衣裳,已无古代“上衣下裳”之分,可以统称衣服裤子,也可单指上衣,若说“一身衣裳”即是统称,“一件衣裳”则单指上衣。在刀耕火种的艰难时期,乡民过着衣难蔽体、食难果腹的生活,服饰上以简约为主,“建邑风俗,俭约不尚衣冠,丝履叠巾越罗齐纨无有也。其举孝廉列明经者夏月着裆往来街衢,冬日贫者缊袍,富者羊裘,取足御寒而已……山村之中不尚纷华,犹有古朴之遗风”[2]。后来物质条件逐步改善,但乡民的穿衣理念依然以实用性为主,不重装饰性。考究的传统服装有绣花滚边或者织锦装饰,也只在节日或婚庆等特殊场合穿着,日常以粗布衣服为主。

当地俗语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乡村里随处可见穿补丁衣裤的人,就是当地的国家公职人员,如乡干部、乡村教师等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的补丁多是在裁缝铺补的,比其他人的美观一些而已。补丁当地称“补巴”,衣服破了需要缝补叫“打补巴”。“补巴”的针脚是否细密,补得是否美观,可以比较直观地判断家庭主妇的针线活水平。“补巴”在90年代前是一个高频词。傍晚或农闲时候,主妇们、姑娘们常围坐在一起纳鞋底,打补巴。当地还有一句与打补巴有关的俗语:“早不忙,夜慌张,半夜起来补裤裆。”形容一个人做事不提前准备,而是临时抱佛脚,事到临头做些无用功。

至于服装的材料和式样,不同年代均有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有村民均穿民族服装,即头缠包头,身穿右衽布衫和阔脚裤,脚穿手工布鞋。材料均是自家纺织、制作的家机布,又称土布。20世纪70年代以后只有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仍穿传统服装,其他人都随大流穿上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列宁装、军装、西装、夹克等等。布料也发生不少变化,由土布到的确良、涤卡、涤纶,再到灯草呢、料子布等不同材料,制作也由自制变为上裁缝铺定做,商店服饰丰富以后,多购买成衣。裁缝铺90年代以前在乡村还有市场,后来渐渐稀少,直到变成以换拉链、卷裤边为主的小摊位。

在传统服饰盛行时期,恩施地区最讲究的女性服装就是以西南卡普做装饰的衣服。西南卡普系土家织锦,以各色锦线、棉线为原料,用传统工艺织成。手法以单八钩和双八钩为主,织出的云锦色彩艳丽、图案多样,可以用作壁挂,也可做服装的一部分。在恩施的传说故事中,西兰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善于织锦,织出的图案美得无与伦比。嫂嫂因妒忌西兰的美貌和才能而向其父进谗言,结果父亲一怒之下误杀了西兰。后人为纪念她就将这种织锦称为西兰卡普。目前恩施州承袭了这种传统技艺的主要是来凤县的部分家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已成立了几家织锦公司。遗憾的是景阳镇已没有哪个家庭传承该技艺了。

一、头饰发型

传统的土家族着装以实用美观、方便劳作为要,这个民族包容性极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20世纪50年代前后、20世纪80年代以及21世纪都是乡民头饰接受外来影响,产生重大改变的年代。

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不分民族不分男女,均在头上包有头巾,称“包头手巾”。手巾由长条形棉布或毛巾做成,多为1米左右长短,在头部层层缠绕,末端塞在里层固定,包好后前额略呈人字形。男性多缠黑色,女性用白色或其他颜色。50年代以后,农村部分男女继续包头,乡镇、学校工作人员不再包头,有的以帽子取代头巾,80年代以后除极少数老年妇女以外,其他人不再使用包头。

流行戴帽子以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帽子。当地主要的帽子式样是军队普遍使用的棉帽(称炖钵帽,无帽檐,男用)或单帽(草绿色,有帽檐,男用),另有尖檐帽(有帽檐和护耳,护耳可收可放,男用),毛线帽(小孩子的一般加有护耳,女孩子的还垂有两条形似辫子的装饰带,妇女所戴的仅包住头部),风帽(幼儿冬天所戴的无檐棉帽,长及肩部下方背部上方)。中青年妇女不戴帽子,将头发梳成巴纂(头发盘在脑后形成的髻)或扎两个矮鬏鬏(位于耳后,仅留约3厘米长),冬天也扎一个简易头巾御寒(一般使用50厘米的棉质方巾斜折成三角形,从额前包住头顶,在后颈处系牢,姑娘们也用它做围巾,80年代前后农村很流行)。

除此以外,乡民夏天劳作之时常戴草帽,雨天戴斗笠,雨伞只是行走时使用,因为戴斗笠可以腾出双手做事。斗笠和雨伞统称“遮盖”。当然,发型也是随时代变化的,男性不再包头以后(包头时期多剃光头),将头发理成平头或分头。女性则多样化,如扎辫搭儿、扎刷把、理青年头(极短的碎发,近似男性分头)等等。小女孩则扎辫搭儿或高鬏鬏(将头发分成两束扎于头顶),再以折成蝴蝶结花形的纱巾点缀,而且有刘海(当地称“披披”,。前额留整齐的刘海,后面短发齐耳的发型称“妹妹头”。90年代,时髦女青年开始烫头发,乡镇的理发店逐步改成美容美发店。21世纪青年男女烫染头发很常见,发型呈现多样化趋势。

山区村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首饰不是所有人家都有的,富有人家的女性有簪子、耳环、戒指、手镯等银饰,少数大户人家的戒指上镶有玉石,很少有人戴项链。普通人家的女性一般只有一支银簪子,极少数贫困人家用竹片削成簪子绾头发。90年代以后,逐渐有村民在结婚时给新娘购买黄金首饰,21世纪乡村年轻人中开始流行铂金和彩金首饰。

二、衣裤鞋袜

前文已提及,改革开放以前乡民大多贫困,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乡民首先只能顾及填饱肚子,其次才考虑穿戴。50年代前甚至有人家借衣服做新娘的嫁衣(当地称“妆新衣服”),结完婚再洗干净还回去。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多数人每季都只有两套换洗衣裳,总是衣服破得不能缝补了才另做新的。破衣服就作为纳鞋底的材料重新利用。

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受访者L说,她自小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只有跟着奶奶和叔叔过日子。出嫁时叔叔拿不出什么嫁妆,向亲戚朋友借钱给她置办了一床被子一个柜子。还有比她更可怜的,什么嫁妆都没有,男方女方都穷,妆新衣服都是借的,回门以后赶快洗干净还了。

在当地有关衣服的语汇里,特别要提出的是“睡衣”一词长期缺位。乡民首先顾及的是遮羞和御寒,睡觉穿什么或者穿不穿都不是要考虑的问题,小孩子长期都光着身子睡觉,大人们贴身穿什么就拿它当作睡衣穿在身上休息。计划经济时期,需要布票才能买布,家里人口多或者需要娶媳妇的人家还要向亲朋好友借布票。此时虽勉强可称足食却无法做到丰衣,自然顾不上睡衣。直到20世纪90年代,部分年轻人才把睡衣纳入购物计划。

出生在50年代初的G女回忆说,70年代初因为要给小叔子存布票娶媳妇,家里老少几年没做新衣服。孩子的衣服破得快,屁股和膝盖处补了又补,一层一层的补巴把孩子的一条单裤补得都像一条棉裤了。

因为换洗衣服少,农活又繁重,吃水靠肩挑背驮,洗澡(当地称“洗汗”)也不太方便,80年代前很多人头上、身上都长有虱子。当孩子们睡觉后,贴身穿的衣裳常常由母亲就着油灯检查,首先在炉火上方抖动,可以听见虱子掉在火中燃烧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然后再将残留在衣服上的虱子和虱卵一一掐死。如果炉火还旺,就连夜洗好衣服挂在“钩钩”上烘烤。

“钩钩”是当地烘烤衣物的器具,一般用枞树制成。制作时选取桠枝比较多的小枞树,砍下桠枝密集的一段,剥去树皮,每个桠枝留下近树干处的部分,约留15厘米,树干从桠枝处开始留出50厘米左右,在树干远离桠枝的那一端拴上可调节长度的绳子,“钩钩”就做成了。使用时将绳子挂在屋梁上的钉子上,垂于火炉上方,根据火力的大小调节绳子的长度。21世纪前的农村,家家户户火炉上方都悬挂“钩钩”便于冬天或阴雨天烘烤衣物。21世纪以后一些年轻人开始建造跟城市格局一样的楼房,房梁不再露在外面,自然无处挂“钩钩”了。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洗衣机逐步进入农村家庭,衣物无需用老办法烘烤,“钩钩”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慢慢淡出村民的生活。

服装类词汇中,当地的表述与全国其他地方一致的有“单衣”、“单裤子”、“毛线衣”、“毛线裤”、“棉衣”、“棉裤”、“秋衣”、“秋裤”、“西服”、“夹克”等,大衣、风衣、裙子因为不方便劳作,大多数村民都不会购买,也没有进入农村市场。90年代后偶有在城市购买这些服装的人,也只是走亲戚时穿穿。棉衣棉裤是高山村民的必备御寒品,70年代前后,条件好的村民到冬天要接裁缝到家为全家人缝制过冬的衣服,常常要做十天半月。

“毛线”在当地属于上位词,“棉线”、“硼纱线”都在毛线之列。改革开放以来,女孩子们闲暇时不再学做鞋垫、布鞋,而是编织毛衣。因为买鞋穿极为方便,做布鞋成为用来赚钱的手艺,布鞋常在卖特产的商店同其他土特产一起销售。

服饰方面,另有一些与其他地方说法不同但内容相同的语词,主要有:

罩衣:小孩子套在外套外面防止衣服弄脏的薄衣服,无领无扣,从背后系住。

胎衣服:贴身穿的衣服。秋衣秋裤进入农村市场以后也曾经被称为胎衣服。

娃娃衣:女性或小孩贴身穿的衣服,无袖,长度及臀部。60年代前出生的农村妇女极少穿胸罩,就以娃娃衣代替,胸罩称为“小衣服”。

汗架架:贴身穿的背心。

巴褂儿:罩在衣服外的马夹。春秋天穿的薄马夹和冬天的棉马夹都可以称作“巴褂儿”。

幺裤:贴身的裤衩。

兜兜:妇女做饭做事时罩在衣服前面的围腰,长的比上衣略长,用带子从脖子后套住,短者只遮住胸腹部,在腰后用带子系牢。

另外,村民的必备品还有雨天劳作时穿的蓑衣(形似披风,用棕榈树的棕衣制成),80年代以后已罕见。

村民的鞋子以前总是由家中女性自制,一年四季都可穿布鞋。做鞋起初是生活所需,后来送布鞋成为一种风俗,即新婚时新娘要送给新郎的至亲每人一双布鞋,这些至亲回馈一定的礼物给新娘。布鞋的制作程序比较复杂,首先取棕衣数张,用淀粉调成糨糊将之粘在一起,待干透以后按鞋样(用纸剪成,常平放在书本中保存)剪出鞋底,再以白布裹住鞋底沿边缝好,如此数层后,在外层一层层铺上旧布,再以白布包裹并沿边缝好,鞋底的雏形就做成了。最后以粗线绳从鞋底前端开始按一毫米左右的间距将整个鞋底一针针扎紧。做鞋子最费工夫的就是纳鞋底,纳到脚弓部位要放宽针脚的间距,大约1厘米纳一针,以增加穿着舒适度。鞋底的底部最难加工,因为前半部鞋底经过针纳以后已十分硬实,后部不好拿捏用力,俗语说,“一个鞋底子蔸/du214/,扎得眼睛子绿/lu214/”。纳完鞋底就要准备鞋面(当地称“鞋帮子”),鞋帮子也需按鞋样剪裁,一般用黑色灯草呢或深色棉布做。鞋帮首先用黑色窄条布镶边,然后从前端中部固定在鞋底上,再由两边一针针缝合。成年女性在忙完家务活后总是鞋底不离手,一家老小的鞋子都是主妇们一针针缝出来的。

布鞋按季节可分单鞋和棉鞋(当地称温鞋)。单鞋的式样有宽口鞋和猪脑壳鞋,宽口鞋主要是女性穿,前端仅及脚步前端,在内脚踝处缝1厘米宽的带子,长及外脚踝,鞋帮和带子上各留两段短绳,穿时系紧即可;猪脑壳鞋男女都可穿,鞋面至脚背,且脚背处左右对称设置两处形似猪眼睛的松紧布。鞋名大约来源于这种鞋子的形状。

布鞋的弊端是不能沾水,后来特产商店出售的改良过的布鞋常常将鞋底换成泡沫底,或者干脆往布鞋底上粘一层橡胶皮。相对而言,换用泡沫底所花的工夫就少得多,只需做鞋帮子就行。如果纳千层底,一个人起码要3天时间才能做完一双成人的鞋,用泡沫底一天至少可以做两双。

与布鞋配套的手工制品还有绣花袜垫,即鞋垫,鞋垫上用各色彩线绣有喜鹊登枝、富贵牡丹或腊梅迎春图案,也有自己设计的叫不出名字的图案。图案需要先画好再绣,会画各种图案的女性往往很受附近女性的追捧,农闲之余就被请去画鞋垫。

布鞋的制作工艺对于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女孩来说已十分陌生,这群女孩自小没受过做鞋训练,大部分都不会,“80后”、“90后”更不用说,村庄里能做布鞋的人已越来越少,上了年纪的人眼神不济也无法再做鞋。不过,除了一部分老人只习惯穿布鞋以外,其他人都改为购买成品鞋,会不会做鞋早已不是衡量女孩技能的标准。现在会做手工布鞋的人可拿它作为谋生手段,因为布鞋和鞋垫已成为一种工艺品,在特产店与其他土特产一起销售。

在以前,女性可以制作布鞋,男性能制作草鞋。80年代前偶尔可见农村男性穿草鞋,草鞋式样近似于凉鞋,是用稻草或其他韧性较强的草编织而成,草鞋耐磨且不怕进水,常在雨天或走远路时穿,是物资贫乏时期干粗活的必需品。市场有胶靴出售以后,草鞋逐渐被淘汰。

在土布盛行时期曾经流行过自家制作土布袜子,老年妇女用裹脚布当袜子。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出售的棉袜非常盛行,这些土制袜子遂逐渐退出市场。

表1-1 当地与服饰有关的特色语汇一览表

三、洗护用品

1.洗涤用品

景阳镇早期的洗涤用品只有皂角,50年代以后,肥皂、洗衣粉、香皂逐渐进入农村市场。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一直用香皂或肥皂洗脸洗头,甚至有不少人用洗衣粉洗头。专用的洗发用品进入当地村庄大约在80年代末,当时叫“香波”,此后,洗发护发用品逐渐在农村普及。洗面奶在香波之后约90年代末才在农村年轻人中流行。至于刷牙所用的牙膏牙刷,90年代以后在农村才有市场。90年代前基本只有乡镇企业职工或受过中等教育的村民才有刷牙习惯,其他人大多是用清水或茶水漱漱口。

对毛巾(当地叫“袱子”)的使用相当长时间内都只是分类,分洗脸袱子、洗汗袱子、抹脚袱子,一般一家人或几个家庭成员共用。90年代末,逐渐将小孩的分开单独使用,自此家庭成员才开始各用各的毛巾。

农村家庭多数有自制的木质洗脸架子,可将脸盆层层搁置,很少用梳妆台之类的家具。21世纪结婚的年轻人所用物品一律从城市购买,少不了添置梳妆台之类的物品。装修房子时除了抽水马桶很少选用外,其余陈设用品越来越城镇化,传统洗涤方式、生活用品在年轻人那儿已没有市场。

2.护肤品

护肤品在当地市场的出现时间较晚,大约是60年代。商店(当时叫合作社)有凡士林类的护肤品出售,还有自备盒子称重售卖的雪花膏,以百雀羚牌的护肤品最为流行,这些都被村民统称为“皴口油”。因为他们主要是在冬天使用,防止暴露在外的皮肤“奓皴口”(指脸上或手上裂出小口子)。居住在高寒地带的村民,一年四季都需在外劳作,手和脸长期暴露在凛冽的寒风中,冬天不仅会“奓皴口”,而且常长冻疮(当地叫“冻包”),脸上、手上、耳朵上、脚上都可能长,尤其是小孩。除了用这些护肤品以外,当地还有一种土办法治疗手上开裂很深的皴口,即用灯芯或棉花棒蘸羊油烧热后按压患处。

现在村民养成了一年四季都用护肤品的习惯,老一辈村民所用产品主要是大宝牌之类经济适用型的,年轻人的选择则丰富多样,根据财力和喜好,市场卖什么就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