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习俗的改变
“谈朋友”是现在的年轻人对自由恋爱的描述,这一词语的出现表明青年男女又回到了女儿会时期的恋爱自由阶段,走进了婚姻自主时代。新时代景阳镇的婚恋习俗主要有以下改变:
(一)新郎亲往女家迎亲
在景阳镇,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结婚时新郎都是呆在家中等待娶亲的亲友迎回新娘的,这说明改土归流以后婚俗虽然有了较浓的汉化色彩,但并未采用汉族的“亲迎”习俗。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在当地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破除旧俗亲自上新娘家娶亲。到21世纪,新郎们不管是走路还是坐车,全都是亲自出马迎接新娘。
20世纪80年代末,在当地中学任教的老师Z男,要与他在当地小学工作的同学C女结婚。结婚当天,Z男亲自到学校5里外C女的娘家迎亲,然后在中学的宿舍举行了没有繁琐仪式的简单婚礼。
(二)婚恋对象地域跨度变大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婚恋对象总是本乡本土的居多,最多隔条河或隔几座山,地域间隔不会太远。新世纪青年男女大多外出打工,在外出期间有相互交往的机会,因此择偶范围越来越宽,不再局限于自己生活的乡镇,这一点在恩施各地农村都很普遍[12]。近年来景阳镇青年与外县、外省的人结婚的日渐增多,有的夫妻在两边都有婚房。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经济意识的增强,青年男女往往会到交通更为便利、经济更为发达的一方选址修房结婚,不再像传统婚姻,总是女方嫁到男方的多。而且,就算是男方到女方家生活,一般也是由男方出资修房,不同于传统婚姻中的上门女婿。以景阳镇丁家槽村的一个大家庭为例,这个家庭共有堂兄弟姊妹10个,3人受过高等教育已离开农村在外工作,其中“70后”从事固定工作,“80后”经常跳槽,其余7人均在外打工,一般春节期间返乡。
表3-2 当地一个大家庭的10个堂兄弟姊妹婚配情况一览表
从上表可知,这个大家庭的10个堂兄弟姊妹中,“70后”的婚配对象都在州内;“80后”已婚的人员中,其婚配对象除2人外全部在州外或者省外。
(三)婚姻中情感因素增多
传统婚姻中男女双方婚前基本上没多少了解,婚事大多经媒人牵线,由长辈做主。婚后,在多年的相互支撑、艰苦创业中,有的夫妻逐渐建立了感情,也有许多夫妻一生都在磨合,彼此感情淡漠。在景阳镇,许多年长的夫妻年轻时打过架。这种打架不同于现在所说的家庭暴力,家暴主要是丈夫打妻子,居住在恩施山区的夫妻是相互对打,互相施暴。山区女性虽然在汉化教育中认同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但男尊女卑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她们与男子一样在田间劳作以养活家庭,还要承担各种家务,对家庭的贡献丝毫不亚于男性,甚至比男性付出得更多。因此,面对丈夫的拳头,这些女性不会忍气吞声,而是与丈夫对打。纵然如此,由于男女体力的差异,还是女性吃亏的时候多。被打的女性受不了这份屈辱,甚至采取自杀这种极端方式,少数女子遭到丈夫打骂后一气之下喝农药而失去了生命。也有女性择机报复丈夫,一名长期遭到丈夫殴打的女子趁丈夫不备,从背后先用辣椒面在丈夫眼睛上揉了一把,接着拿起竹条抽打丈夫。边打边质问丈夫,一直打到丈夫告饶并发誓不再打她为止。还有一名女性乘丈夫不备用一根杉树棒砸向丈夫,致使丈夫额头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现代农村年轻夫妻多是自由恋爱或是经人介绍认识后恋爱成婚,彼此有感情基础,他们解决夫妻矛盾的方式不再是打骂,而是相互沟通。传统婚姻只有婚姻,没有恋情,夫妻是为共同支撑家庭、繁衍后嗣而生活在一起的;而现代婚姻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夫妻关系相对亲密,夫妻打架的情况很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