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车辆

二、车辆

车辆是公路修通后的产物,1958年以前,人们出行时有条件的就坐轿子或骑马,无轿可坐无马可骑者都是步行。“破四旧”时坐轿被视为剥削行为,轿子全部被毁,无人再坐轿。马匹主要用来运粮食,驮煤炭,不再作代步工具。

公路修通以后,最先在此通行的汽车是吉普车,村民们称之为小车。这种车是当时的公务用车。用于客运的大客车被称为班车,大约因每天一班而得名,并非现在用于接送单位成员上下班的车辆。用于货运的有大卡车,称为140,一般是城内货运部门(如物资局)的车辆,这些车辆大多是运送化肥、水泥、煤炭或其他物资而来到乡间。如果司机是本地人,那么他的驾驶室甚至车厢都可能是同乡搭顺风车的好去处。

当然,乡间来往最频繁的当属拖拉机,因品牌的差异被称为东方红或大铁牛,因驾驶方式的不同又有手扶拖拉机和普通拖拉机之分。手扶拖拉机操作简单但速度慢,运力有限,很快被淘汰。为减轻走路之苦,村民也常常坐拖拉机。司机是当时很受羡慕的职业,司机和电影放映员是当时姑娘们嫁人时的首选。

据G讲,她怀上第3胎后很想偷偷生下来,但计生人员还是发现了,上门动员她去卫生院引产。引产后她的丈夫托一个拖拉机司机送她回家,免得受走路之苦。当时的公路还是毛公路,拖拉机颠簸得很厉害,要不是坐在车头司机的驾驶室,她简直认为自己要从车上簸掉下来。但比起别的引产后步行十几里山路回家的人,她还是宁愿坐颠簸的拖拉机。

80年代乡间还有少量自行车,一般是乡镇工作人员或厂矿企业职工的坐骑,邮递员因为要走乡串户,但很多家庭并未通公路,所以还是步行居多。

21世纪初,摩托车逐步成为乡村年轻人的代步工具,另外农运车、三轮车等也逐渐在农村流行起来。不少会开车的村民开始购置面包车跑客运,因为道路条件大大改善,可以当天往返县城,短途长途都有人运营。各个客车司机为争取客源,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刷在车身上,还提供接送上门服务。

在乡间跑短途的还有很多由农运三轮车改装而成的车,被称为“电麻木”,车斗像大货车一样覆盖车棚形成车厢,尾部留出供人上下车的位置,车厢内左右各放一条板凳供乘客乘坐。与“电麻木”相对的是“土麻木”,形似30年代的黄包车,但行走原理与自行车相同,遇陡坡要使特别大的劲儿,甚至要下车推着客人,一般只在城镇使用。“电麻木”以汽油做动力,自出现以后逐渐取代了土麻木,而且由城镇逐渐发展到乡村,后主要在乡村使用。

小轿车和越野车一度被村民统称为小车,21世纪以后,少数打工挣了钱的村民在建好新房之余也购置价格不贵的小轿车方便自己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