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住房形制

二、住房形制

(一)传统住房

目前所存留的老房子靠山者多依山而建,形成吊脚楼,位于平坦处者有建成四合院形的,也有建成直角形或者一排二进形制的。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树屋,南方地区雨水多,比较潮湿,吊脚楼常采用立柱的方式依山而建。一为远离蛇虫蚂蚁,二为避免潮湿。吊脚楼曾有“干栏”之称,又称“干阑”、“阁阑”、“高栏”、“麻栏”、“羊楼”等,《北史·蛮僚传》称吊脚楼“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旧唐书·南蛮传》载:“南平僚东踞智州,户四千余,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10]由树居改为修建离地较高的吊脚楼,使人类避免了野兽蛇虫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一些疾病。

吊脚楼的分布很广,“干栏居住方式是一个世界现象。人类古文明所及之区几乎都有干栏踪迹,遗留至今者大致以热带较为密集。中国干栏分布状况以云、贵、桂三省为中心,川南、鄂西、湘西、粤西是边缘”[11]。恩施地区在干栏分布区域之列,传统民居大多是吊脚楼,形制以四柱和九柱为主。这些柱子是整个楼宇的承重点,柱子四周封闭起来做成猪圈、牛圈和厕所,人畜的粪便留在同一个粪池里发酵后作肥料用。楼上住人,住房一般为两进三间。第一进中间为堂屋,堂屋外面延伸出来的部分自然形成晒坝,便于晾晒农产品。堂屋左右分别为火坑屋(冬天烤火的房间,也作客厅用)和灶屋(厨房),第二进左右为卧室,中间放置石磨、煤炭等物,相当于储物间,有楼房者此处也是楼梯间。楼上的房间中间储存粮食,两侧做卧室。仅有一层楼的房子不设楼梯间但留有阁楼作卧室,上楼就用梯子,楼口大多留在火坑屋内。

四合院形制的住房一般为解放前的大户所有,像其他老建筑一样,都设有高高的门槛。进门为穿堂,穿堂左右分别为厨房和火坑屋,穿堂后为天井,天井后为正堂,正堂后及左右两侧为卧室,楼上亦是如此,不过每个房间都挺小。解放后分给许多家庭合住,很多人另搭建了小房子,已看不出原貌。

直角形住房一般为两进,以一边为主,另一边为偏厦,房屋一般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和通风。除吊脚楼外,其他房屋均在屋前设院坝,院坝下面多为堡坎,后面有阳沟,方便积水流出。院坝在农村是必不可少的,既是晾晒农作物的场地,也是办红白喜事时搭棚待客并开席的场地,平时也是小孩玩耍嬉戏的场所。

若住的不是吊脚楼,猪圈、牛圈等牲口棚一般另建在住房附近,厕所(当地叫“茅厕”)也另建。

传统住房的外墙用料因居住地域而不同,低山多用土坯,内部用木料做隔墙、门窗、楼梯等。高山石头多,多用石头做外墙,内部材料与土坯房一样。砖瓦行发展后砖成为盖房的主要材料,包括水泥砖在内。现在农村建房已不再用土坯或石坯,而以水泥砖为主要材料。

(二)新式住房

改革开放以来修建的新房大多是使用水泥钢筋做的平房,依然采用两进三间的格局,地面也用水泥地坪。新世纪以来,新房样式多样化,格局各不相同,外墙贴砖,内饰也用地板砖,建造和装修已越来越城市化,只是自来水没有城市方便,是用水泵抽出在自己建造的水窖里存放的。少数临近山泉的人家因用水之便还建起了小别墅,供游客避暑用。山上空气清新,气候适宜,加上清凉的山泉,这种小别墅在夏季十分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