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节

一、年节

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庆典,一年来的努力成果都要留到年节时好好享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算年节时间。常言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把炉火烧得旺旺的,还有人到山林间寻找特大的树兜挖回家,放在火塘里燃烧,整整一个正月都不熄灭,烧的时间越长表示家业越兴旺。这一天小孩被告诫不许乱说话,不得提不吉利的字眼。万一说错了话父母要用其他话语来化解打圆场。

(一)筹备

年货的筹备时间较长,从冬至开始就可以着手准备了。采购年货当地叫“打年货”。农村一年到头只有到年节时才舍得花时间吃喝,准备的物资也很丰富,饮品、食品既大量制作也从市场购买不同的品种。自制的食品主要是腌制的腊肉和自己打的豆腐,饮品以米酒为代表,后文将作介绍,购买年货的种类繁多,市场所卖的水产品、干货、肉类都会成为菜篮中的选择。对联、器具、鞭炮之类都从市场购买。

1.杀猪

年猪一般要喂养一年,冬至后天气渐冷,猪肉不易变质,有充裕的时间来加工腌制,因此杀猪的时间一般在冬至以后。杀猪时要请专业杀猪佬,杀猪佬平时也一样务农,过年节时才会操杀猪刀。杀猪佬帮街坊四邻杀猪一般不收工钱,主人家用一副猪肠子作为报酬。杀猪时主人备好开水和腰盆,请几个壮劳力将猪拖出猪圈按在长条木凳上。杀猪佬用一干净瓷盆置于猪脖子下,然后对准猪的咽喉部位出刀,刀法娴熟则一刀见血。此时捏住猪嘴,让猪血都流到备好的瓷盆中。鲜血流尽后将猪放入腰盆用开水烫毛,水越滚烫越容易褪毛。毛褪尽以后悬挂起来从腹部剖开,先取出内脏,然后分成14块肉,包括猪头、项圈(猪脖子)各1个、坐墩(又叫圆尾)2个,蹄子4只,另有带肋骨的肉6块(当地称“格子”)。杀猪时常请亲朋好友和邻居吃“杀猪饭”,也叫“吃庖汤”。

2.熏腊肉

将猪肉里外均匀地抹上一层盐,放在盆中腌3天左右,待其血水流尽以后,悬挂到火炉上方的房梁上,下面用柴火、松枝等烘烤,几天后水分渐干,就不用专门烘烤,依然挂在原处利用每次做饭的温度可以再次烘烤。熏制好的腊肉可以一直放到第二年杀猪的时候。当然,腊肉过了六月就失去了原有的香味。肉质变粗,口感变差。

3.熬糖

包谷糖是9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零食。一般腊月十五以后才有闲暇时间熬制包谷糖。所需原料为包谷籽和麦芽,制作时间需要一整天。先将麦子泡好后让其发芽,待其出芽约3厘米后,就可用来熬糖。通常二两麦芽配10斤包谷。熬糖时先将包谷浸泡后加足够多的水熬煮,待水变成较浓的黄色后加麦芽继续熬煮,然后用细白布过滤,再将滤出的汁继续熬煮,待其颜色渐渐变成深咖啡色后用文火继续煎煮,直到呈糊状后用桡片(木制的搅动工具,形似锅铲)不断搅动直至水汽蒸发完毕。此时取下糖锅,将糖稀舀出冷却。冷却好的糖还要通过牵拉的方式使之变白。一般用磨芯作为支撑物,将糖绕着磨芯一次一次反复牵拉,起初拉不动,后来可以越拉越长,直至拉成白色。牵拉的这一道工序需要有把力气的人做。拉好的包谷糖冷却后比较坚硬,吃时用小锤敲打成小块。因此大街上出售的包谷糖又被称为“敲敲糖”。包谷糖要存放在阴凉通风处,并且以炒熟的包谷面包裹,否则温度上升时包谷糖会融化。

红苕也可用来熬糖,但其火候没有包谷糖好掌握,所以做的人不多,一般只用红苕切片晒干后用油炸或沙炒的方式制成苕干。

4.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在当地被称为灶王爷的生日,这一天要过小年,主要的工作是打扬尘,即将房间内外收拾干净。打扬尘一般用加长的竹扫帚,将天花板及墙上的灰尘、蛛网等清扫干净。打扬尘必须彻底,让整个房间焕然一新,不能见到任何蛛网粉尘遗留。传说中,灶王爷把人们做的错事都藏在房梁墙壁的蛛网中,过年时就向玉帝汇报。人们为了避免玉帝的惩罚就必须将藏有灶王爷秘密的扬尘清扫干净。

5.生豆芽

将黄豆浸泡一天后捞出放置在甑子里,每天浇一次水,几天后发芽,待芽长寸许即可。豆芽的量要能延续到正月十五。豆芽是农家年节时必备的一道菜,可以煮汤也可以清炒,正好与肉食相互协调。

6.打豆腐

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前后打豆腐,包括黄豆豆腐和魔芋豆腐,平时说的豆腐一般指黄豆豆腐。两种豆腐做起来各需一天时间。前者需要的材料是黄豆和石膏。先将黄豆泡好,一般用10斤,磨成浆,再煮水滤汁,通常过滤两次,滤出的汁再加少许石膏熬煮,待其呈固体状后舀到包袱里包紧,放到做豆腐的方格中,压上锅盖使其滤水即成。魔芋豆腐需先将魔芋去皮磨成浆,再熬煮,煮好后冷却定型,切成块浸泡在冷水中存放。

7.打糍粑

将糯米蒸熟后在碓窝中捣碎,再做成圆饼晾干,圆饼可大可小,大者吃时切成小块在火上烘烤,也可切块与米酒一起煮食,小者直接烘烤食用。打糍粑是低山产稻米的地方过年时必做的一种零食,高山因为不产米,材料需到市场购买,所以并非家家制作。在炭火上烤制糍粑,糍粑因受热而鼓胀直至裂口,此时取下糍粑将预先炒制好的黄豆粉或白糖加入其中,裹着一起吃,是当地的特色饮食之一。

8.烧肉

过年时一般要烧猪头一个、猪蹄一只、坐墩一个。烧好洗净后将猪头煮好备用,猪蹄和坐墩一般过年当天再烹制。一般到了腊月二十八,村庄里就会弥漫出烧肉的香味,这表明大家都在忙年了。

9.杀鸡

一般腊月二十九杀鸡,杀多少只根据人口的多少而定。一般是男人们杀鸡,女人们负责除毛、清洗、切块等后续工作。养了羊的人家还会宰上一只羊,为丰盛的年宴再增添一道美味。

农村是自给自足的社会,除了上述食品以外,白菜萝卜之类素菜可以直接到菜园采摘。饮料酒水之类还会到市场购买一些。当地农村家庭最喜欢采购的食材有海带、豆筋、粉丝、鸡腿、鸡翅膀、鱼(没住在江边自家也没有鱼塘的农户通常是购买)之类,饮品主要有果汁、啤酒、白酒等。

(二)过年

最隆重的仪式当然要留到过年这一天。俗话说“大人盼种田,细娃儿盼过年”,这天孩子们穿上新衣,一大早就欣然参与各个环节。

1.贴春联

外墙的房门一律贴上春联,春联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请人代写,或者直接到市场上买现成的,都在过年当天的清晨贴上突出喜庆的氛围。

2.准备饭菜

过年的菜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通常鸡鸭鱼肉荤的素的一大桌,所备的量足可以吃到正月十五。

特色菜有蒸年肉和炖猪蹄。年肉取材于坐墩,一般切成五指宽一指厚的大块,每块肉上肥瘦都有,和泡好的糯米一起搅拌后蒸熟。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蒸一大盆备用,需要时再加热。年肉因其又大又厚,外乡人见了总是望而生畏,怕腻,当地叫“伤”,如说“肥肉吃多跶,伤倒哒”。但对于常年从事体力劳动的村民来说,吃一两块年肉是不在话下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人也觉得年肉腻人,年肉比以往切得薄些小些,有所改变。

猪蹄烧好洗净后砍成块状,炖猪蹄外形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碗大的坨坨。将大坨的猪蹄肉放在砂锅(现在多用高压锅)中加水熬煮,辅以姜、蒜、花椒、晒干的红辣椒,煮到稍烂为止。吃的时候加上煮好的海带或大豆一起烧火锅,或者什么都不添加直接舀出食用,炖烂的肉以靠近猪脚的部位最受欢迎。蒸年肉和炖猪蹄都是以块大见长,大概是狩猎时代“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古风的遗留。

鸡肉的分配有一定讲究,整鸡在切块时要留出完整的鸡腿、鸡翅膀和鸡脚。鸡腿上的肉最多,坐席时敬给长辈或分给小孩。鸡翅膀一般给女孩子,认为吃了会梳头,脖子短的孩子还被要求吃鸡脖子,认为吃了可使脖子长,鸡脚被称为“抓钱手”,通常给家里的经济支柱吃。鸡的胃称为“鸡盒子”,一般不给孩子吃,认为吃了嘴唇会长得很厚。

平时村民一般不会炖猪蹄或者杀鸡,只有来了贵客或家中有老人过生日才会准备这两样食材。农家留着食用的猪蹄其实并不多,假如喂养2只猪,总共才8个猪蹄,其中过年吃掉1只,拜年可能用去2~3只,正月有客人还要用去1只,最多能留下2~3只,假如母亲的兄弟姊妹多,拜年都不够用。因此,农家最看重的礼品就是猪蹄,假如有谁送猪蹄给对方,一定是对方在其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其他肉类主要是鱼、兔子、鸭子,偶尔有獐子、麂子等野味。

素菜包括白菜、萝卜、豆腐、魔芋豆腐、海带、豆芽、洋芋等。

3.吃团年饭

时间可以选在中午或下午,以下午居多,饭前先放鞭炮。谁家响起鞭炮,就知道谁家正在团年。年饭前先邀请祖先之灵吃饭,称“叫先人”。叫先人由家中男主人主持,将饭和菜都夹少许放于碗中,碗上整齐摆放一双筷子,倒酒少许于酒杯中,放于碗边,然后男主人小声恭请某某先人前来吃饭。礼毕将酒撒在地上,饭菜回锅,重新添到大人的饭碗中。小孩子不允许吃叫过先人的饭菜。团年饭后,随财力的大小,给小孩一点压岁钱。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风气的变化,小孩的压岁钱有越给越多的趋势。

吃团年饭还有一定的禁忌,那就是不许用汤泡饭吃,认为泡汤会导致今后出门或干活时遭遇大雨天。也不许小孩不把碗中的饭吃干净,要“不剩碗肚子”。年三十晚上,很多人都主张洗洗膝盖,据说这样可以“赶嘴”,即谁家做好吃的都会赶上。物质匮乏时代,人们期盼有顿好吃的,这种习俗大约是贫困生活留下的烙印。这两种做法实际上是利用了谐音和语义引申的结果。汤中含水,泡汤的动作是将汤水倾倒下来,下雨也是雨水从天而降,都有从上而下来水之意,而天人之间是有感应的,于是人们认为在年节这样重要的日子倾倒汤水一定会导致老天记住这一点,干活时也倾倒雨水以示回应。关于清洗膝盖的习俗应该与谐音有关,因为膝盖当地叫“克膝包”,洗克膝包不就是“洗克”吗,正好谐“稀客”之音,稀客到来自然要好好招待,于是人们认为清洗膝盖可以“赶嘴”,就是正好能赶上别人做好吃的。

4.送亮

黄昏时分,一家之主带领孩子们去给逝去的祖先放鞭炮、烧纸钱、点蜡烛。一般在晚餐前进行,老老少少都在家庭男主人的带领下前往墓地,首先点好香和蜡烛(80年代以前常用煤油灯),放于墓前,然后在蜡烛上点燃纸钱,一张张烧好,待纸钱烧尽以后再燃放鞭炮。放完鞭炮,也叫过先人了,整个祭祖过程才算完毕。

5.守岁

晚餐后,主妇开始炒瓜子花生,其他人聚在一起闲聊、打牌、看电视(90年代后),一起守到午夜十二点,就开始放鞭炮,放焰火。放过焰火后孩子们都休息,大人们略微休息后准备去挑水。

6.抢金水

凌晨五点左右,家里的青壮年男人们挑起水桶去水井抢水,认为新年的第一担水是金水,挑到后一年都有福气。称为“抢金水、银水”。

(三)拜年

自初一开始,就可以到各亲戚家去拜年。如果主妇的父母还在,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带着儿女和丈夫回娘家拜年,回娘家至少要住上一夜才合情理。其他各家长辈按亲疏和住处的远近一家家去拜年,若带有孩子,主人家会视财力和关系的亲疏给孩子一定数额的压岁钱。如果拜年的亲戚进门时放了鞭炮,主人家也要放一挂鞭炮迎接。如果是出嫁的女儿第一次回家拜年,父母或兄长是一定要放鞭炮迎接的。

(四)过十五

过十五是整个年节里仅次于除夕的重要日子。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这一天灯火通明,连牲口圈里都要挂灯泡或者点灯。这一天常有舞龙灯、舞狮子、玩罗汉、玩彩莲船、打莲箫等娱乐活动。可由一个小村子共同组织,也可由某个家庭邀请。表演的班子可以临时组织,也可以平时训练。表演人员都是本村或邻村村民,以年轻人居多,男女都有。女性表演者主要是站在彩莲船中说唱表演,男性表演者则参与其他各项,其中表演罗汉和舞狮舞龙者还需身体健壮并有一定的弹跳能力。

正月十五晚上还有重要的仪式——赶毛狗。毛狗是当地对狐狸的称呼,因为狐狸喜欢偷吃鸡子,常给人畜带来困扰,是人们驱赶的对象。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搭毛狗棚赶毛狗。毛狗棚的材料主要是小竹子、松枝等燃烧时响声较大的植物,有的人家还往里面放置少量的鞭炮以增强气势。赶毛狗时点燃毛狗棚,孩子们则齐声高喊“赶毛狗”,一般会即兴编排一些说词。常见的模式是:

赶毛狗,赶毛狗,

赶到×家灶门口。

毛狗子打个屁,

×家的粑粑蒸不来气;

毛狗子打个酣,

×家的粑粑蒸不上攀。[2]

随着狐狸的消失和打工潮的出现,近些年赶毛狗的环节在年节中也越来越少见。在农村,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人们又开始下地忙碌了。

表7-1 当地跟年节有关的方言语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