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亲称谓
传统宗法社会是注重家族的社会,宗族的地位胜过亲戚,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而家族是代代延续的,同姓同宗者再过多少年也还是一家。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对宗族势力予以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农村依然沿袭千百年来的传统,以五服定亲疏。按照父系血统,从自己算起,上推四代至高祖,同一高祖的子孙后代算到自己这一辈在五服之内,下一辈人就出了五服,家中有亲人故去就不用告知了。住得比较近的则所有同姓都自觉来吊孝并帮忙,因为同姓同宗都算一家人。
宗亲称谓从自己算,父系上推四代背称分别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面称不同的家族略有差异。“父亲”面称在当地有“爸爸”、“爹”、“爷(音/iA214/)”三种,称父亲为“爷”的主要是卢姓家族。《木兰辞》中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诗句,卢姓的称呼方式与此同,其祖先或许由北方迁来也未可知。父亲的兄长面称为“伯伯”,按排行呼之为“大伯伯”、“二伯伯”等,其妻呼“伯娘”,加排行于前。父亲之弟或呼“叔叔”,或呼“亚亚(本字当为爷/iA214/,理同卢姓呼父)”,或呼“幺幺/iau55iau55/”,以排行区分,如“二叔”、“二幺”等,其妻呼“婶娘”或“婶儿”,加排行于前。最小的叔叔也有称“幺爸爸”的。父之姊称“姑妈”,也有称“伯伯”的。父之妹称“姑儿”或“姑姑”。也有不分大小称“娘娘/niaŋ55niaŋ/”、“嬷嬷(/mA214mA/)”、“爹爹/tiε55tiε55/”或“幺幺”的。其丈夫一律称“姑爷”,加排行于前。
祖父面称多称“爹爹/tiA55tiA55/”,祖母面称为“婆婆”,新世纪出生的孩子则多称祖父“爷爷”,称祖母“奶奶”,认为这种称呼方式脱掉了一些乡土气。爷爷的弟兄加排行称呼,叫法同前。爷爷的姊妹一律称“姑婆婆”,其夫称“姑爹爹/tiA55tiA55/”。称姑婆婆的儿子为“表叔”,称其女儿为“幺幺”。对姑婆婆的孙子孙女则是比自己大者称“×哥”、“×姐”,小者呼其名。
曾祖面称为“太太”,其弟兄加排行称呼,其配偶称呼同。其姊妹一律称“姑太太”,其配偶也称“姑太太”,面称没有性别区分,背称时前加“男”或“女”以示区别。
高祖面称为“老太太”,其弟兄加排行称呼,其配偶称呼同。其姊妹一律称“老姑太太”,其配偶也称“老姑太太”,面称也不体现性别差异。
再往上还是称“老太太”或称“老老太太”,因为家族繁衍中不同支系子女多少有异、繁衍快慢有别的缘故,可能出现“摇窝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的情形,当然是指辈分而言,不是指实际情况。出现这种辈分小而年纪大得多的情形时,双方一般都避免面称。
从自己算,往下四代分别是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曾孙(背称常说重孙娃儿)、玄孙。他们的配偶分别为儿媳(女婿)、孙媳(孙女婿)、重孙媳妇(重孙女婿),大多数人等不到玄孙就过世了更遑论等到玄孙结婚,所以玄孙的配偶暂无称谓。面称一般都称其名,为表亲切,一般省去姓氏或呼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