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亲称谓
没有血缘关系而因某种特殊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称亚亲称谓。如结拜或拜师形成的关系。亚亲的产生说明中国人希望通过亲戚关系寻找某种依靠或者弥补现实生活的缺憾。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视家庭伦理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而不是个人。个人只能作为某个家庭的一员才能在社会顺利立足。因此,结拜或拜师都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对相关人员做出限定,以使他们通过新的亲缘纽带而形成相对牢固的关系。
(一)干亲称谓
干亲是拜干爹、干妈而形成的新的亲属关系。结干亲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双方父母关系好。双方希望某个子女拜祭对方而使双方关系更近,这种结拜往往要择吉日举行拜祭仪式,仪式上义子或义女给干爸干妈敬茶,口称“干爸”或“干妈”,或省去“干”字,干爸干妈给义子义女红包。平时的称呼中干爸干妈对义子女称名字,背称“干儿子”、“干姑娘”,义子女称“干爸(或干爹)”、“干妈”,背称干爸为“干老汉儿”。以后逢年过节干儿子或干姑娘要携礼物上门问候干爹干妈,干爸干妈过世要向侍奉自己父母一样完成丧仪。义父母给义子女压岁钱或其他物品以示疼爱。双方家庭有红白喜事都要通知对方。
(2)无子或无女。有些只有女儿或者只有儿子的家庭,愿意找一个儿子多或女儿多的家庭,请其中一个子女拜继(过继给)自己,以弥补缺憾。相互间的称谓同上。
(3)子女难养或命硬。农村在子女出生以后,部分家庭会请算命先生推算新生儿的“八字”。如果命相不好认为孩子难养或者命硬有冲克父母之嫌,就要寻找身有残疾之人拜继他。村民认为身残之人命很硬,子女拜继之后就安全了。这种拜继并非干爹干妈都有,可能被过继之人终身都未婚配。逢年过节义子女带礼物拜见干爹或干妈,对方不必回赠礼物,有财力者可酌情表示表示。相互间的称谓同上。也有拜继大树或石头为干妈的,逢年过节去放一挂鞭炮,或缠绕红绳以示敬意。如果命硬子女没有拜继别人,则给自己的父母改称呼来回避可能有的灾难。如改称父母为“伯伯”、“伯娘”或“叔叔”、“婶婶”。这种做法是一种糊弄鬼神或阎王的骗术,人们认为鬼神也像人一样可以糊弄,改了称呼就会认为是别人的孩子,从而改变原来的索命计划。原始的交感巫术以为人与物可以相互传递本性,所以石头的坚硬特性能传递给人类,如果成了石头的儿女,身体自然就硬实了起来。因此传统说法认为难养的子女被父母带到巨石前拜石头为干妈,儿女也能坚如磐石。
(二)拜师称谓
手艺人往往是自小开始学习技艺的,要拜师学艺,需视师如父。就有“师父”、“师母”之称,对师父的师兄弟称“师伯”、“师叔”,对师父的师姐、师妹称“师姑”。对同时进来学艺的同伴按年龄、性别称“师兄”、“师弟”、“师姐”、“师妹”。这种因拜师而形成的称谓一般只涉及两代。学艺时间大多是三年学徒、三年帮师、三年出师,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当地主要学习的技艺有裁缝、木匠、石匠、瓦匠、篾匠、风水师等。随着从事传统技艺人员的减少,当地的拜师称谓也日益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