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土语的充分展现

一、方言土语的充分展现

作品都是采用恩施方言写成,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选词造句、用语方式等方面均体现了恩施方言的特点。

(一)方言构词法的体现

恩施方言中,词缀“子”的出现频率极高,许多名词有“子”词缀,如帽子、褂子、狗子、猪子、羊子等。一些方言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说“子”》一文:

刘婆婆有三个女婿,大女婿是木匠,二女婿是裁缝,三女婿是种田的。

有一天,三个女婿都来给丈母娘做生。几老少喝了几杯酒,刘婆婆欢喜,说:“光喝酒没意思,你们几个一个说段顺口溜,每句尾巴上都要带‘子’字,还要把自己送给我的东西说进去。”三个女婿都说要得。

大女婿先说:“我是鲁班的弟子,会做房子、桌子和凳子。我专门给亲娘做了把安乐椅子,你老好好坐下子。”

二女婿接着说:“我是裁缝的弟子,会缝帽子、褂子和裤子。我专门给亲娘缝了件厚棉袄子,你老穿起暖身子。”

三女婿说:“我是种田的汉子,会种谷子、豆子和麦子。我专门选了挑好谷子,你老慢慢尝下子。”

刘婆婆说:“你们几个说哒,我也来说几句,我是个无用的老婆子,养了三个女娃子。三个女婿都是孝顺儿子,我快快活活过下半辈子。”

上面这则故事是用原汁原味的恩施方言写的,恩施方言词汇多用“子”词缀,在这段短文中有很充分的体现。“子”词缀广泛用于名词词根后面,动物、植物、器具等都有不少使用该词缀的现象,见表8-2。

表8-2 当地部分带“子”词缀的名词一览表

从上表可知,本身含“子”语素的词语后也可添加“子”词缀,如“沙子子”,甚至可以重叠,如“石头子子”。其中“杯子”、“碗子”可以说成“AA儿”式,如“杯杯儿”、“碗碗儿”。物件如果体积小大都可以说成“AA儿”式,如“泡泡儿”、“花花儿”、“珠珠儿”等。

但是,大型动物一般不用“子”词缀,如“虎”、“马”、“牛”,不能说成“虎子”、“马子”、“牛子”,只能说“老虎”、“马”、“牛”,“鹅”也不用该词缀。器具中“锅”不可添“子”缀,用品“笔墨纸砚”也不能添加“子”词缀。植物中“包谷”、“红苕”、“洋芋”都不能加“子”词缀,包谷粒可以说成“包谷子子”,很小的洋芋可以说成“洋芋子子”,小石子是“石头子子”。从上述比较可知,“子”词缀若重叠可以表示“细小”义。

另外,“做生”、“亲娘”等词都属恩施方言的特殊词汇。“做生”即“祝寿”之意,除了小孩满周岁称为“做娃周”以外,其余不管祝贺几十大寿都可以说成“做生”。寿星本人要说“过生”。“亲娘”在恩施方言里并非“亲生母亲”的意思,反而指的是丈母娘,即妻子的亲生母亲,还有的地方称“亲妈”。“亲”在此处的语义应该理解为“因婚姻结亲而形成亲属关系”,所以对丈母娘称“亲娘”,称老丈人为“亲爷”。

表8-3 当地跟生日有关的方言语汇一览表

不管是小孩的满月宴、周岁宴还是老人的寿宴,去赴这类宴席都可以说“去吃酒”。

叠音词缀在恩施方言里是很普遍的构词手段,如“肥滚滚”、“树丫丫”等,形容词有叠音词缀往往表示程度的加深。名词加叠音词缀只是表达习惯,意思没有变。

表8-4 当地部分有叠音词缀的形容词一览表

以上所列的形容词在加了叠音词缀以后,都具备了程度加深的含义。如“嫩摇摇”、“密嘎嘎”、“甜津津”等。而名词添加叠音词缀以后在语义上没有任何变化,如下表所列例子。

表8-5 当地部分有叠音词缀的名词一览表

(二)方言语汇的充分利用

以常见事物作为创作题材是方言创作的特色之一,当地器物名称、动植物名称出现频率很高。歌谣创作中常见的“打杵”、“筛子”、“筲箕”、“背篓”等器具是山区生活的必备工具,打杵和背篓是背东西必须用到的器具,筛子、筲箕、簸箕等是整理食材的常用器物。这些器物在故事、歌谣、谚语中都是常见的描述对象。如前文提到的《筛子关门眼睛多》。另外,以食材包谷、广椒、花椒、稻谷、蕨粉作为创作主体的方言创作也不少,如《包谷为什么只有一两个托》、《蕨粉的传说》、《荞和麦》等。以当地树木作为创作对象的如《水杉的传说》、《马桑树》、《棕树》等。以当地药材为创作主体的有《金银花》、《当归》、《党参的来历》等。以当地动物为创作对象的有《喜鹊、斑鸠和知了》、《鹰子、老鸹、夜蚊子》、《鸡子为什么吃蜈蚣》等。

还有一些动物名称体现了当地的方言特色,如称蜻蜓为“丁丁”或“洋丁丁”、称蟾蜍为“癞克包”,这些也常在方言创作中出现。如情歌所唱:“郎变丁丁飞上天,姐变蜘蛛网屋檐。丁丁落进蜘蛛网,蜘蛛丝儿把它缠,要想脱身难上难。”该诗以蜻蜓和蜘蛛打比方,表现了“姐”对“郎”的一片深情。

聊天当地叫“扯白”,方言创作中与“扯白”有关的也不少,如《扯白》故事谈到东南西北四个秀才吟诗闲聊,北秀才吟诗曰:“北家本姓北,家有百个客,送走九十九个……”其他人问道:“还有一个为何不送走?”北秀才哈哈大笑回答:“正如我们刚才这样,留下来扯白嘛!”“扯白”还有“谈白”、“闲扯”、“日白”等多种说法,在恩施方言中属于高频词[7]

(三)语法特点的合理呈现

方言创作不仅体现了恩施方言的词汇特点,也在部分作品中展现了恩施方言的语法特点,如比较句的语法特点、语气词的不同体现等等。

(1)表比较的方式。恩施地区的“不过”一词并非副词,而是表示程度高。如前文所引儿歌《推磨》中的“甜不过”、“细不过”,意思是“非常甜”、“非常细”。“不过”用来表比较,指程度加深。恩施地区除鹤峰以外,其他地方表达方式均是如此。鹤峰用“得”加重音并拖长声调表示程度高。如“非常生气”鹤峰话用“气得”表示,其他地方用“气不过”表示。

(2)语气词“哒”、“唦”。恩施方言的语气词“哒”可以跟共同语的语气词“了”对应,如:“老婆婆喂鸡子喂哒好多年哒。”前一个“哒”相当于动态助词“了”,后一个“哒”相当于语气词“了”。“唦”相当于语气词“吧”,如:“快点走唦,莫搞迟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