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姻亲称谓

二、姻亲称谓

因为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形成了姻亲称谓。重要的姻亲称谓从辈分看一是祖母的血亲,即跟祖父形成姻亲关系的那部分亲属;二是母亲的血亲;三是丈夫或妻子的血亲;四是儿媳或女婿的血亲。对祖母面称多为“婆婆”,新世纪出生的孩子多叫“奶奶”。称奶奶的弟兄为“舅爹爹/tiA55tiA55/”,加排行于前,其配偶称“舅婆婆”。称祖母的姊妹“姨婆婆”,其配偶称“姨爹爹”。这种称谓方式相当于综合了父亲及自己同这些亲戚的关系,既有父系成分,又有母系成分。祖母的娘家侄子称“表叔”,娘家侄女称“表娘娘”或“幺幺”,祖母的娘家侄孙比自己大者称“×哥”、“×姐”,小者呼其名。

对母亲的面称为“妈”,景阳镇现在几乎没有面称母亲为“娘”的情况,但哭嫁歌等歌谣中有呼母为“娘”的情形。称母亲之父为“胡子家家/kA55kA55/”,称母亲之母为“妈儿家家/mɤ55kA55kA55/”,称母亲的伯父叔父则在“家家”前加排行,称其配偶同其夫。称母亲的姑姑为“姑家家”,其夫同此称。对于“家家”的写法,游汝杰等认为本字当记为“姑姑”,理由是古代舅姑既是对夫家父母的称呼,也是对妻家父母的称呼。妻子父母对子辈而言当然是外祖父母了[2]。称母亲的兄弟为“舅舅”,加排行于前;对母亲的姊妹,比母大者称“姨妈”,加排行于前,比母小者称“幺姨”,加排行于前。母亲兄弟的子女为姑表姊妹,母亲姊妹的子女为姨表姊妹,面称时比自己大者称“×哥”、“×姐”,小者呼其名。表姊妹的子女则直呼其名,对方呼自己为“表伯伯”、“表叔”(男)或“爹爹/tiε55tiε55/”、“幺幺”(女),也有不分男女对父亲的表哥表姐都称“表伯伯”的情况。

与长辈面谈用第二人称时称“您儿”/niə51/,对外人提及自己的长辈或对方的长辈时用“他您”或“他您家”,以示尊敬。

与自己同辈的亲属,对同胞弟兄姊妹,比自己年长者加排行称“哥”或“姐”,其配偶为“嫂子”或“姐夫”,面称时一般称“×姐”或“×哥”;比自己小者呼其名,他们的配偶分别为“弟媳妇儿”和“妹夫子”,面称呼其名;堂兄弟姊妹和表兄弟姊妹一般是比自己大者称“×哥”“×姐”,小者呼其名;他们的配偶面称时与此同。

自己的姻亲需要亲属称谓者主要涉及两代人,即对方的父辈和平辈。按照礼俗均应以对方的口吻称呼对方亲戚,但事实上,当地许多夫妻都难以像称自己父母那样自然地称呼对方的父母,很多人觉得难以启齿,叫得不自然,对其他亲戚则能坦然从妻称或从夫称。没孩子之前叫对方父母往往含糊称呼,或直接称“您儿”,有孩子以后则从儿称。对丈夫的父母背称则为“公老儿”、“婆子妈”,对妻子的父母背称为“丈人老儿”、“丈母娘”或“老丈人”、“老丈母”。也有称岳父岳母为“亲爷老汉”和“亲妈”者,面称还是按照妻子的习惯称法或从儿称。因为叫“爸爸”、“妈妈”不太习惯,生活中还是从儿称的居多。

丈夫的兄长背称为“大伯子哥哥”,面称在“哥”前加排行或从儿称“他伯伯”;丈夫的嫂子面称为排行加“嫂”或称“他伯娘”;丈夫的弟弟背称为“小叔子”,面称直呼其名;丈夫的姐姐背称为“大姑子”,面称在“姐”前加排行;丈夫的妹妹背称为“小姑子”,面称呼其名。丈夫的堂兄弟姊妹及表兄弟姊妹一律按照丈夫的口吻称呼。丈夫是兄弟关系的几个女人当地称为“筑娌”[3]。对丈夫的兄或姐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无礼的事情,这种礼仪甚至被老一辈人近乎迂腐地遵循。一位老年妇女曾经谈到她年轻时的一次经历,有次坐客车经过大伯子的工作单位时,看到大伯子在路边,想请他带口信回家,连叫几声大哥无人应,情急之下只好大叫侄子的姓名来引起大伯子的注意。

妻子的兄弟为“大舅子”、“小舅子”,他们的配偶为“舅母子”,面称时比妻大者叫“×哥”、“×姐”,小者呼其名。妻子的姊妹为“姨妹子”,其夫为“老姨”,面称大者为“×姐”、“×哥”,小者呼其名。其他人称妻子是姊妹关系的男人为“两老姨”。夫妻之间的称呼对70年代以前的许多夫妻而言几乎没有,需要跟对方讲话就直接开口或者以“喂”代替称谓,有子女以后也从儿称。背称时妻子称丈夫为“他”、“我男人”或“×的爸爸”,若交谈对象是小辈且跟丈夫有某种亲戚关系,则按对方的口吻称呼,如“你舅舅”、“你大伯”等。丈夫提起妻子时以“我屋里”、“我媳妇儿”或“×的妈”来代替,或根据交谈对象与妻子的亲属关系称“你大姨”、“你大婶”等。这种夫妻间称呼的缺失现象在70年代的农村是比较普遍的。黄涛在其《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曾提到河北农村一个村庄的类似情形:“黄庄的老派夫妻间基本没有面称,或者说,老派夫妻之间当面交际使用的相互称谓处于缺环状态。”[4]这种状态从70年代才开始有所改变,此时的夫妻,不像老派夫妻从陌生人因一场婚礼突然成为最亲密的人,婚前一般有一定的交往和了解,相互称呼起来就比较自然。80年代以后的夫妻间渐渐称呼对方姓名或省去姓氏。

对丈夫或妻子的小辈均直呼其名。

对儿媳或女婿的父母背称均是“亲家公”、“亲家母”,亲家见面,很少用面称,若对方从事的职业适合面称则用职业称谓,不适合则称“×大哥”、“×大姐”,也有从孙子称呼的,称“他家家”、“他婆婆”等。

对儿子女儿均直呼其名,女儿背称为“姑娘”,也可用于面称。儿子的儿女为“孙子”、“孙女”,面称呼其名,或昵称“孙宝子”。女儿的儿女为“外孙子”、“外孙女”,面称呼其名。

表4-1 景阳镇姻亲关系形成的称谓一览表(仅以夫妻为中心辐射双方父母)

从上表可知,夫妻之间没有面称,尤其是妻子称呼丈夫,说明传统夫妻组合家庭的主要目的是家族的繁衍,女性的身份需要用丈夫或儿女的身份来界定,称为“××的媳妇儿”或“××的妈”。另外,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还存在童养媳现象,童养媳称“小媳妇”,自小在婆家辛勤劳作,遭遇打骂是常有的事,也有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情况。当地的地方小戏有以小媳妇的遭遇创作的剧本,表演人员投入演出时常使观众落泪。存在童养媳的时期也有小妾存在,当地称“做小”,大房所生子女称其“小妈”。

表4-2 景阳镇常用人称代词一览表

从上表可知,景阳镇面称需用人称代词时所采用的敬称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如“她您”在普通话里不出现,而会以“她老人家”来代替。当地有少数粗鲁的人开口就以“老子”自称,用“老子”代替了“我”的功能,也有一部分人把“老子”当成了口头禅,这种极不文明的表达方式很容易为外地人所误会。

总体说来,景阳镇的基本亲属称谓与普通话的称法大同小异,具体见下表。

表4-3 景阳镇基本亲属称谓(面称)一览表

续表

从上表可知,景阳镇对父亲和叔叔的称谓丰富多样,相对应的关于母亲和姨妈的称谓并不多,这说明景阳镇也有重视宗族超过亲戚的传统。同时,多样的称谓也体现出了移民的迁徙背景,可以从中推知他们的祖居地。比如称父亲为“爷”就是北方地区曾经流行过的称法。

另外景阳镇对“弟弟”称“兄兄”的叫法的称谓比较特别,这种称法在恩施其他地区极为罕见。称“父”为“兄”或“哥”的情况在《称谓录》中能找到相关记载,《北齐书·南阳王绰传》云:“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5]跟景阳地区呼“弟弟”为“兄兄”差异很大。

景阳镇在描述几个亲属成员时有一些独特的表达形式,如“几娘母”、“几爷子”、“几姊妹”等等,称谓中不管成员的性别有何差异而以一个名称来统称,比如姐弟两个和姐妹两个都要描述成“两姊妹”,没有在性别上加以区分,只有里面没包含女性姐妹时才说“两弟兄”。

表4-4 景阳镇亲属称谓中合称语汇一览表

上表的“几”表示亲属成员的数目,如祖孙两人可以称“两爹孙”,母子三人可以说“三娘母”。在这些合称称谓中除了祖父母和父母分性别有不同称谓外,其余合称从6至12都没有作性别区分,即伯伯与侄子称“几伯侄”,伯母与侄子同样称“几伯侄”,其余称谓也是如此,他们的配偶与相应亲属的合称与他们本人保持一致。同时,“侄”也没有区分是侄子还是侄女,体现了合称称谓的从简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几姊妹”只要有女性在内就可以这样称,没有排除男性成员。“姊妹”包括男性在内的现象,在官话方言里的分布很广泛。如陕西神木,四川成都,江苏南京、徐州,河南商丘,湖北武汉、随州、英山、恩施等地,云南永胜、昆明、大理、昭通等地,内蒙古也有这种说法。非官话方言区也有这种现象,如湖南涟源湘语区,苏北丹阳吴语区等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