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名
景阳地区的动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数量和种类上产生了很大改变,当地曾经有虎和豹等大兽,在大炼钢铁期间绝迹,中型兽类曾经消失了几十年,退耕还林以后又陆续出现。现将当地曾经有过的飞禽走兽名称做一个简单梳理。
(一)飞禽
随着当地林木密度的变化,当地的飞禽种类也在不断变化。当地的曾经有记载的飞禽有锦鸡、野鸡、花梨鸡、竹鸡、黄鹂、杜鹃、布谷、百舌、画眉、斑鸠、燕子、啄木、野鹤、鹧鸪、乌鸦、鹰、鹞子、鹆、鸬鹚、鸽子等等[3],现在最常见的是麻雀、喜鹊、布谷、阳雀和斑鸠,锦鸡、竹鸡、老鹰、猫头鹰、老鸹子(乌鸦)、黄雀偶见。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些飞禽在当地很常见,后来其中大部分很少见,只有麻雀时不时能见到一些。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许多飞禽又逐渐出现在山林中。当地的传说故事中有不少以这些动物为主人公,如《锦鸡和巴西》、《阳雀》等等。
(二)走兽
大兽以前有老虎和豹子,现在已经绝迹。1977年景阳镇五花寨出土的双虎钮于就是以虎形雕饰为钮,这种乐器以虎为饰物,一方面说明当地曾经有老虎,另一方面也说明土家人崇拜老虎。清同治年间的县志曾载:“按旧志所载,林密山深,虎熊獐鹿出没其中,盖指明季言之也。迨施郡改土归流之后,人烟稠密,猛兽远藏,现惟高荒之处虎、狼、豹、野猪时出害物,居民靡不相率预防也。”[4]自清朝中叶人口渐多以后,老虎、熊、豹子之类的大兽逐渐稀少,但高山山大林密之地依然是这些大兽栖身的场所。
20世纪40年代,一P姓人家家里还藏了一副虎骨,据说是这家的老人以前上山打柴捡拾到的。P家对虎骨秘不示人,留着家中的老人泡虎骨酒喝,只有至亲到家才允许参观虎骨。到70年代,这副虎骨还残留了一小部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别的大兽的兽骨,但P家人坚称确系虎骨。
中型兽主要有獐子、野猪、豪猪、麂子、毛狗子(狐狸),这些兽类大办钢铁以后基本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山林植被的增加又逐渐出现在大山之中。刀耕火种时期,村民靠赶仗(打猎)和耕种生活,这些动物经常是捕获的对象。当时人们每到农闲时节都要组织青壮年去赶仗,猎获的猎物人人有份,兽头就额外奖赏给枪手。在猎枪尚未被禁的时期,市面上偶尔有村民捕获的麂子肉、野猪肉、獐子肉售卖,猎枪被禁以后,市面上很少见到这些野味了。
小兽主要有野兔、刁老鼠(松鼠)、黄鼠狼、蛇等等。野兔在二高山特别多,经常偷吃向日葵和玉米。农闲时候的村民通过手电照射的方式来捕捉野兔。野兔在强光照射到眼睛时会呆住不动,这样,没有猎枪村民也能捉到兔子。但手电对其他动物不管用,就只能任其偷吃农作物了。其他小兽不多,松鼠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蛇在当地分类较细,分五步蛇(剧毒,被这种蛇咬到短时间内即会毙命)、菜花蛇(无毒)、青竹标等。老辈人出于忌讳,称蛇为“长虫”。出现在家中的蛇一般是驱离而不能打死,当地人认为这种蛇是祖先化成的,到家中来看看儿孙,将其打死很不吉利。
(三)家养兽禽
景阳镇家家养鸡,少数附近有湖或临水的人家养鸭,养鹅的人家很少。家畜主要是猪,当地俗话说,“养牛养马为种田,养头肥猪好过年”。被当做年猪喂养的小猪叫“胚子”。鸡按雌雄和大小分别称为“鸡公”、“鸡母”、“小鸡娃儿”,孵小鸡的母鸡称为“抱鸡母”。鸡母到了想孵小鸡的时期叫声会变,体温升高,呆在鸡窝不肯出来。主人家若需孵小鸡就用花篮装上壳叶或稻草制成临时鸡窝,放鸡蛋若干让抱鸡母孵化。抱鸡母孵蛋称为“抱儿”,大约28天以后,小鸡逐渐破壳。这期间母鸡每隔3天出窝进一次食,并用脚爪翻动鸡蛋。孵化而未成小鸡的蛋称为“/kua51/鸡蛋”。
羊只有山羊一个品种,仅分公母和大小,前文已提及,不赘述。马、牛、骡子在当地较少,主要分公母,不再有其他细致的分类名称。牛在公母分类的基础上有水牛和黄牛的区分,水牛适于稻田耕作,黄牛适于山田耕作。马和骡子主要起运输作用,随着三轮车在农村数量增多,马和骡子已很少见。
当地对饲养最多的家畜分类较细,如鸡和猪,其余的一般都只分公母和大小。见表5-2。
表5-2 景阳镇主要家畜的不同名称一览表
(四)其他动物
恩施地区很常见的动物还有青蛙(当地称“克蚂”,蝌蚪叫“克蚂娘娘”)和蟾蜍(当地称“癞克包”)。青蛙一般生活在池塘之中,蟾蜍常在大雨的前夜出现在农家院子里。大人会告诫小孩不可靠近蟾蜍,只能用长竹竿将它们驱赶出院子。否则蟾蜍的汁液溅到人身上就会让人皮肤上长出瘊子,严重的话就会跟蟾蜍皮一样。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蟾蜍分泌的汁液有剧毒,确实可以伤人,但让人长瘊子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
恩施地区山大树多草密,蚊子很多。当地把跟蚊子差不多的小飞虫统称为“蚊子”,再从其出现地点或体型特点加限定词来区分。如称苍蝇为“饭蚊子”,称绿头苍蝇为“屎蚊子”,称喜夜间出没吸食人血的蚊子为“夜蚊子”,称野外个头比寻常夜蚊子大几倍的蚊子为“憨包蚊子”,称脚上带有白色痕迹的蚊子为“花脚蚊子”。其中憨包蚊子的毒性最大,若不小心被其叮咬,皮肤会红肿多天,过敏体质必须辅以药物治疗。
其他小虫类还有蜘蛛(当地称“则蛛”)、屎壳郎(当地称“推屎爬爬”)、瓢虫、地色母、蟑螂(当地称“偷油婆”)等。其中蜘蛛野外室内都常见,老房子的角落是最容易出现蛛网的地方,地色母常见于阴暗潮湿的地面,也喜藏身于花钵下。
主要在野外活动的小生物还有蝴蝶、蜻蜓(当地称“洋丁丁”)、蚂蚱、蜈蚣、草鞋板(体型比蜈蚣小,呈暗红色)、蚂蚁等,活动于小溪沟或稻田的有螃蟹、蚂蟥、黄鳝等。
人畜身上的寄生虫称虱子(现已少见)、虼蚤。
当地给动物命名常有加词缀“子”的习惯,如“猪子”、“羊子”、“狗子”、“鸡子”、“蚂蚁子”、“蛾子”等等,但身形较大的动物不加“子”后缀,如“老虎”、“马”、“牛”这些语词均不能添“子”后缀。大兽的外皮也不能说成“皮子”,只能说“老虎皮”、“牛皮”。
表5-3 动物名称的当地叫法与普通话叫法主要差异一览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