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段

三、时段

(一)短暂时段

对短暂时间通常是一种模糊表达,而且跟生产劳动关系紧密,如用“一歇”或“一稍”表示约一刻钟的时间。在劳作疲劳时,“歇一稍”抽支烟或喝点茶,这段时间量就用“一歇”来表示。后推而广之,用“一歇”代指一刻钟到半小时的时间量,如“他过一歇才得来”。另外,借助外物表达短时间的方式有“一袋烟的工夫”或“一炷香的时间”,实际指一袋烟或一炷香燃烧完的大致时间。农村招呼路过家门的熟人到家中小坐常常说“来喝袋烟着”或“来歇哈稍着”。形容时间极短常用“转过背”来表示,如“她刚才还在这呢,转过背就没看到哒”。一小段时间常用“一哈”表示,如“等一哈,马上来”。“一哈”实际上就是普通话所说的“一下”。

(二)每天的各个时段

农村在没有钟表的时期对时间的判断主要靠太阳的起落和公鸡的鸣叫,因此时段的表达大多与此相关。从凌晨到半夜的各个时段大致分为:麻麻亮或开亮口的时候、清早、早晨、上半天、中界时候、下半天、擦黑、黑哒、上半夜、半夜、下半夜。其中清早、中界时候、擦黑、半夜等还可以表示时点。因为饮食跟时间紧密相连,也用早饭时候、中饭时候、夜饭时候来代表不同的时段,分别对应清早、中界时候和擦黑以后。

夜晚对时段的判断常以公鸡的鸣叫作为标志。夜里鸡叫三遍,大致对应凌晨1~3点、3~5点和5~7点。白天中午时分公鸡也会鸣叫,以此作为午饭时间的提示。农村家家养鸡,这些鸡不仅供食用和报时,还负担了一些象征功能。人们认为公鸡鸡血有辟邪去煞的作用,在修房选址、房屋上梁、道士做斋等仪式上都需用到公鸡的血。

(三)较长时段

用“这发”或“这向”表示“这段时间”,如“这个娃儿这发有点儿打殃(身体不舒服)”。用“那发”或“那向”表示“那段时间”。

对一年四季,没有明确的春夏秋冬的专门术语,用“伏”、“九”及二十四节气辅助计时,主要有开春、进夏、入秋、入冬等方式。用“三伏”代表最热的季节,用“三九”代表最冷的季节,正因如此,“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就是形容一个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常见用语。对一年四季最粗略的表述就是热天和冬天,伏和九又对热天和冬天进行了划分,一般伏天从初夏延续到秋天,九天自冬至到初春。伏和九跨越了春夏秋冬四季。这种计算时间的方式跟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所以农村重视农历,日常生活中除小孩上学以外基本不记公历。

节气不仅仅表示气候的变化,还代表庄稼的种植或收获季节,如“三个端阳下,谷米无好价”,“头伏干,起高仓;末伏干,断种粮”,“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对过往时段的模糊表达较少,主要是“那年子”、“往年子”、“那个时候”。

(四)特长时段

用“一辈子”代表比较长的时间,如“李老大给别人修哒一辈子屋,个人还住的破土屋”。用“五辈子”、“八辈子”、“万年”代表特长的时间。如“倒八辈子霉”、“背万年时”等。另外用“一日三,三日九”代表时光的流逝。如“一日三,三日九,转眼十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