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桂枝二两,去粗皮③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③【注文浅释】
去粗皮,较之仲景原文的“去皮”,减少了一些误解。去的是“粗皮”,说明药材不是当年生的“细小嫩枝”。许叔微《伤寒发微论》及许宏《金镜内台方议》皆言“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其“细薄”是相对于肉桂而言。所以仲景所用桂枝应该是桂树的多年生枝梢,非现代当年生细小嫩枝。
上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①。桂枝赤色通心,温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风邪,内辅君主,发心液而为汗。故麻、葛、青龙,凡发汗御寒咸赖之。惟桂枝汤不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之酸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故能发汗而止汗。先辈言无汗不得服桂枝汤,正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发汗之剂矣。是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助芍以和里,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又在啜热稀粥,盖谷气内充,则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不至于贻患②。今医凡遇发热,不论虚实,便禁谷食,是何知仲景之心法,而有七方之精义者哉!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汗已遍身,则邪从汗解。此汗生于谷,正所以调和营卫,濡③腠理,充肌肉,泽皮毛者也。令如水流漓④,使阴不藏精,精不胜则邪不却,故病不除。世医只知大发其汗,即芍药亦不敢用,汗后再汗,岂不误人!
①【临证薪传】
桂枝汤药物功效涉及多个方面:一是汗,桂枝、生姜有辛温发汗作用;二是温,除芍药,其余五味药皆为温性;三是补,桂枝补阳,芍药补血益阴,甘草、大枣补气;四是消,桂枝、芍药活血化瘀;五是和,桂枝、芍药一辛一酸,一散一收,一温一寒,调和营卫、气血、阴阳,芍药、甘草、大枣酸甘柔肝、调和肝脾,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甘草调和诸药。一方五药而五法皆备。
②【注文浅释】
贻患:遗患。
③【注文浅释】
濡:滋润。
④【注文浅释】
流漓:淋漓。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前自汗,乃卫中邪汗。服汤后反无汗,是卫分之邪汗已尽,但谷气未充,精气未敷于营分耳。依前法便精胜而邪却,药势促则病除矣。
若痛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言病重者,药必倍之。一日一夜,当作二服,病在即促后服,勿使间断,便服至三剂无妨。盖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与麻黄汤专于发表不同,故可重汤叠剂以汗之,不必虑其亡阳也,若施之他方则误矣。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凡服药便当禁此,因桂枝为首方,故录其后①。每见病家禁其谷味,反与麦饮,岂非大悖。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内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若脉浮紧,是麻黄汤脉;汗不出,是麻黄汤症②。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势必内攻,为害滋大耳,故叮咛告诫如此。
桂枝之去其皮,去其粗皮也,正合解肌之义。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③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平素好酒,湿热在中,故得甘必呕④,仲景用方慎重如此,言外当知有葛根连芩以解肌之法矣。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桂枝汤不特酒客当禁,凡热淫于内者,用甘温辛热⑤以助其阳,不能解肌,反能涌越,热势所过,致伤阳络,则吐脓血可必也。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以此。
①【医理探微】
服药禁忌,录于治法之后,有示范作用。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药禁,置于桂枝汤下,还有另外一层用意。桂枝汤有温中补虚之功,适合桂枝汤治疗的病人,有中焦虚寒的体质特点,运化能力低下,难以消化生冷、黏滑等食物。
②【注文浅释】
柯氏证、症混用,有麻黄汤脉、麻黄汤症的称呼,充分说明“证”是症状。
③【注文浅释】
仲景所用桂枝是桂树多年生枝梢,去外层粗皮,留用皮之肉质部分及皮内木质部分。柯氏称皮之肉质部分为肌,皮内之木质部分为骨。
④【注文浅释】
甘既能助热,又能助湿,故不宜用于湿热体质之人。
⑤【注文浅释】
桂枝汤除芍药为寒,其余四药皆为辛、甘、温之物,故桂枝汤全方药性为“甘温辛热”。
上论桂枝汤十六条,凭脉辨症,详且悉矣。方后更制复方,大详服法,示人以当用;详药禁方,示人以不当用。仲景苦心如此,读者须知其因脉症而立方,不特为伤寒中风设,亦不拘于一经,故有桂枝症、柴胡症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