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生姜 芍药 桂枝各两半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芍、甘草,得桂枝之半;柴、参、芩、夏,得柴胡之半;姜、枣得二方之半,是二方合半非各半也。与麻黄桂枝合半汤又不同②。
②【注文浅释】
指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原方一半量与桂枝汤原方一半量的合方,不是小柴胡汤、桂枝汤两方原剂量合用。麻黄桂枝合半汤分别是麻黄汤、桂枝汤原方用量1/3的合方。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前条偏于半表,此条偏于半里。注详建中汤证中。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细①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①【注文浅释】
唐本、宋本、成注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皆作“脉沉紧”。
少阳为枢,太阳外证不解,风寒从枢而入少阳矣。若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之一,便是柴胡证未罢,即误于吐、下、发汗、温针,尚可用柴胡治之。若误治后,不见半表半里证而发谵语,是将转属阳明,而不转属少阳矣。柴胡汤不中与之,亦不得以谵语即为胃实也。知犯何逆,治病必求其本也,与桂枝不中与同义。此太阳坏病,而非少阳坏病也。
凡柴胡汤病而反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此与下后复用桂枝同局。因其人不虚,故不为坏病。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②
②【案例犀烛】
于某,女,72岁,2012年2月20日初诊。患者有脑梗病史,血脂异常、高血压服西药控制。慢性浅表性胃炎,脘腹痞胀,食后尤甚。每晚服蜂蜜水,如果不喝则夜间胃嘈。大便稀。舌质稍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腻,寸尺脉弱。
治用:姜半夏10g,潞党参12g,细川连3g,炒黄芩10g,干姜6g,炙甘草6g,生姜15g,红枣15g,茯苓15g。7剂。
2012年2月27日复诊,药入较适,脘腹痞胀减轻,不食蜂蜜夜间已不胃嘈。上方加枳实壳各15g,续服7剂。
按语:本例脘腹痞满,食后加重为实,而空腹胃嘈为虚,是虚实夹杂。而便稀、舌边齿痕、苔白腻等皆是脾虚湿盛之证。半夏泻心汤寒温同用,补泻兼施,升降相因,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且半夏、干姜辛温燥湿,黄连、黄芩苦寒燥湿,人参(党参)、甘草、大枣健脾化湿,全方有很好的祛湿作用。加淡渗利湿之茯苓在于提高除湿作用,而加枳实壳又可促进消痞除满。
注详泻心汤证中。此为柴胡坏证,故不中与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哕者,柴胡不中与也。
浮弱为桂枝脉,恶风寒为桂枝证。然手足温而身不热,脉迟,为寒,为无阳,为在藏,是表里虚寒也。法当温中散寒,而反二三下之,胃阳丧亡,不能食矣;食谷则哕,饮水则呕,虚阳外走,故一身面目悉黄;肺气不化,故小便难而渴;营血不足,故颈项强;少阳之枢机无主,故胁下满痛。此太阳中风误下之坏病,非柴胡证矣。柴胡证不欲食,非不能食;小便不利,非小便难;胁下痞硬不是满痛;或渴,不是不能饮水;喜呕,不是饮水而呕。与小柴胡汤后必下利者,虽有参、甘,不禁柴、芩、栝蒌之寒也。此条亦是柴胡疑似证,而非柴胡坏证。前条似少阴而实少阳,此条似少阳而实太阳坏病。得一证相似处,大宜着眼。①
①【临证薪传】
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黄”(黄疸),该案也确有一些“柴胡证”。也正因为有柴胡证,若囿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则很容易误用小柴胡汤治疗。本例的辨证眼目是“本渴饮水呕”。本渴饮水而呕吐,即“水逆”证,水湿内停则小便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病及肝胆,用茵陈五苓散治疗最为合适。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汗下后,而柴胡证仍在者,仍用柴胡汤加减。此因增微结一证,故变其方名耳。此微结与阳微结不同:阳微结对纯阴结而言,是指大便硬,病在胃;此微结对大结胸而言,是指心下痞,其病在胸胁,与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