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汤证
2025年09月26日
附子汤证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主水,于象为坎,一阳居其中,故多热证。是水中有火,阴中有阳也。此纯阴无阳,阴寒切肤,故身疼;四肢不得禀阳气,故手足寒;寒邪自经入藏,藏气实而不能入,则从阴内注于骨,故骨节疼。此身疼骨痛,虽与麻黄证同,而阴阳寒热彼此判然①。脉沉者,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口中兼咽与舌言,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少阴有口干、舌燥、咽痛等证。此云和者,不燥干而渴,火化几于息矣。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故五脏之俞,皆系于背。背恶寒者,俞气化薄,阴寒得以乘之也,此阳气凝聚而成阴,必灸其背俞,使阴气流行而为阳。急温以附子汤,壮火之阳,而阴自和矣②。
①【注文浅释】
判然:判,显然的区别。有成语“判然不同”,出自宋《朱子语类》,意思是区分得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②【案例犀烛】
章某,女,46岁,2018年12月29日初诊。平素怕冷,背冷甚,受冷后膝痛,乏力,月经正常,脉沉细,齿痕苔薄。治以:制附片先煎10g,茯苓15g,炒白术15g,生晒参10g,炒白芍15g,川怀牛膝各15g,炙甘草6g,干姜10g。7剂。服药后背部怕冷明显改善,复诊续服该方半月后怕冷减除。
按语:《伤寒论》中出现背寒有两处。一是背恶寒,口中和者,是阳虚寒乘所致,治以附子汤,或局部灸治。一是背微恶寒,口中燥渴者,是阳明邪热炽盛耗损津气之象,治以白虎加人参汤。《金匮要略》:“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胸阳不足,寒饮内伏引起之背寒者,治用苓桂五味姜辛夏汤。临证治疗背恶寒不出上述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