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桂枝合半汤①
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后人算其分两,合作一方,大失仲景制方之意。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条与上条中节同义。
本论无越婢症,亦无越婢汤方。《金匮要略》有越婢汤方,世本取合者即是也。仲景言不可发汗,则不用麻黄可知;言无阳,则不用石膏可知。若非方有不同,必抄录者误耳。宁缺其方,勿留之以滋惑也。②
上论麻黄桂枝合半汤脉症。
麻黄汤变症汗后虚症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汗出多则心液虚,故叉手外卫,此望而知之③;心寄窍于耳,心虚故耳聋,此问而知之。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①【注文浅释】
指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汤证及解读已在“桂枝汤证上”出现。
②【注文浅释】
桂枝二越婢一汤原文及柯注主要观点已在“桂枝汤证上”部分出现。
③【注文浅释】
参仲景桂枝甘草汤证,汗后叉手自冒心,应从心阳虚解释。柯氏解读为心液虚,医理亦通。
上条因发汗而心血虚;此因发汗而胃气虚也,与服桂枝汤而吐者不同。此因症论脉,不是拘脉谈症。未汗浮数,是卫气实;汗后浮数,是胃气虚。故切居四诊之末,当因症而消息其虚实也。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有寒是未病时原有寒也。内寒则不能化物,饮食停滞而成蛔。以内寒之人,复感外邪,当温中以逐寒。若复发其汗,汗生于谷,谷气外散,胃脘阳虚,无谷气以养其蛔,故蛔动而上从口出也。蛔多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此条不是妄汗,以其人本虚故也。上条汗后见不足症,此条汗后反见有余症。邪气盛则实,故用厚朴、姜、夏散邪以除腹满;正气虚,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益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