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 黄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大枣

伤寒中风,初无下症,下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其人胃气素虚可知。则心下痞硬而满非有形之结热。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于胃口,故干呕、心烦不得安。所云当汗不汗,其人心烦耳。若认为实热而复下之,则痞益甚矣。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而除烦,一以补胃中之空虚,一以缓客气之上逆也。倍加干姜者,本以散中宫下药之寒,且以行芩、连之气而消痞硬。佐半夏以除呕,协甘草以和中,是甘草得位而三善备,干姜任重而四美具矣。中虚而不用人参者,以未经发汗,热不得越,上焦之余邪未散,与用小柴胡汤有胸中烦者去人参同一例也。干呕而不用生姜者,以上焦之津液已虚,毋庸再散耳。此病已在胃,亦不曰理中,仍名泻心者,以心烦痞硬,病在上焦,犹未离乎太阳也。心烦是太阳里症,即是阳明之表症,故虽胃中空虚,完谷不化,而不用人参。因心烦是胃实之根,太阳转属阳明之捷路也。凡伤寒中风,下利清谷属于寒,下利完谷属于热。《内经》所云“暴注下迫属于热”者是也。仲景之去人参,预以防胃家之实欤!

①【注文浅释】

三善:即上文所说的“泻心而除烦、补胃中空虚、缓客气之上逆”。

②【注文浅释】

四美:即“散中宫下药之寒,行芩连之气而消痞胀,佐半夏以止呕,协甘草以和中”。

①【医理探微】

对比半夏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独缺“人参”,宋本《伤寒论》载:“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林亿的推论虽有一定道理,但论据不够充分。首先,不仅宋本《伤寒论》无人参,唐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之甘草泻心汤皆无“人参”。多本皆缺漏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假如是抄写时缺漏,那药物下“右七味”改成“右六味”绝对不可能是粗心所致。再者,药物组成是由所主疾病决定的,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很有可能不一样,所以“《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也不能证明此甘草泻心汤必有人参。总之,甘草泻心汤有无人参是在两可之间,而柯注“小柴胡汤有胸中烦者去人参同一例也”倒是甘草泻心汤无人参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