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本方加生姜五两。余同前法。

此阳明半表半里涌泄之剂也。少阳之半表是寒,半里是热。而阳明之热,自内达外,有热无寒。其外证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或目疼鼻干不得卧。其内证咽燥口苦,舌苔,烦躁,渴欲饮水,心中懊,腹满而喘。此热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浮紧,不得为太阳病,非汗剂所宜;又病在胸腹,而未入胃府,则不当下。法当涌吐以发散其邪。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烦愦愦、懊、结痛等症。豆形像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所以然者,二阳之病发心脾,以上诸证,是心脾热,而不是胃家热,即本论所云“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之谓也。若夫热伤气者,少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搏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栀豉汤以栀配豉,瓜蒂散以赤豆配豉,皆心肾交合之义。

①【注文浅释】

舌苔:指仲景原文“舌上苔”,即舌上有苔。此处仅强调舌上有苔,没有规范舌苔的质地、厚薄、颜色等。强调栀子豉汤证舌上苔,言下之意就是舌上无苔者就不适合用栀子豉汤。

②【注文浅释】

为:通“谓”。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则非吐剂所宜也。用栀子以解烦,倍干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矣。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覆颠倒之虚烦不同。栀子以治烦,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也。热已入胃则不当吐,便未燥硬则不可下,此为小承气之先着。

①【注文浅释】

宋本等《伤寒论》中栀子干姜汤、栀子厚朴汤煎服法后皆有“得吐者,止后服”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