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桂枝四两 附子二枚

②【注文浅释】

诸本《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皆注明:炮附子二枚。

上四味,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复烦者,服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痛者,寒气多也;烦者,阳遭阴也。夫脉浮为风,细为湿。太阳脉本浮,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或浮虚而涩。今关节烦疼,脉反沉细者,是发汗不如法,但风气去,湿流骨节为着痹也。湿气留着于身形,脾气不能上输,肺气不能下达,膀胱之液不藏,胃家之关不启,故小便不利,脾土上应湿化不能制水,故大便反快。但利其小便,安能聚水而为患哉?风湿相搏者当发汗,风去湿在者当利小便,此两大法。吐下火攻,非其治矣。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凡湿不得泄,热不得越,则身黄。若伤寒发黄时,身疼已解,此湿流关节,故不解也,须五苓以除其湿

湿家,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但头汗,若小便利,则不发黄。背强恶寒,尚是太阳寒湿,法当汗解。若下之,阳气扰于胸中故满;中伤胃气故哕;下焦虚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也。如舌上有苔,不是心家热,以上焦之湿不除,胸中之寒不解,惟丹田之有热不安于下焦,而上走空窍,故口燥烦而舌上苔耳。不能饮水,可见湿犹在中,又当从五苓去桂枝易肉桂之法矣。

①【临证薪传】

五苓散除其湿,还需茵陈退其黄。既退黄又除湿,则用茵陈五苓散。

②【临证薪传】

仲景有“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柯注用五苓散治疗甚合仲景之意。肉桂偏重温阳,利水之功不及桂枝,所以应该以五苓减桂枝量加肉桂最为合理。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痹本无死症,皆因妄治而死。火逆则惊痫瘛疭,下之则直视失溲舌苔而哕,皆死兆也。夫额上汗出而小便不利,是痹不得泄,故发黄。更微喘,是水气入肺,当不能通调水道,而小便反利者,是膀胱不藏水泉不止也。若下利不止,是仓廩不藏,门户不要也,失守者死矣。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种种皆是表症,鼻塞而不鸣,脉大而不浮,不关风矣,脉不沉细,非湿痹矣;腹初不满,则非瘀热在里。重干头痛,是头中寒湿可知。寒湿从鼻而入,故鼻塞,亦当从鼻而出。纳药鼻中,塞因塞用法也。

上论湿症。

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中暑与伤寒迥殊,而亦有因于伤寒者。太阳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冬月之伤寒,伤于天之寒风;夏月之伤寒,伤于地之寒水也。脉微亡阳,脉弱发热。此身热脉微,本是暑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由于寒水沐浴,留在皮肤而然,亦是伤寒所致耳。《金匮》用瓜蒂汤非是,宜五苓散、藿香饮之类。

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

弦细芤迟,不得连讲。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如脉浮而紧者,名曰弦,弦而细则为虚矣。脉弦而大则为芤,芤固为虚,芤而迟,更为寒矣。以此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更当审其小便,小便者,寒水之气化也。寒水留在皮肤,不得下行,故小便已而洒然毛耸,其短涩可知。手足为诸阳之本,小便已而逆冷,其寒水留于四肢可知。夏行冬令,不可谓非伤寒所致耳。仍以中暑名之者,以其人阴气素虚,因小有劳,身即发热,内热更炽,见其开口以出之板齿枯燥,故知其本乎中暑耳。若汗之表阳愈虚,恶寒反甚;火攻则阴津愈虚,发热反甚;下之水行谷道,小便更短涩而成淋矣。此东垣补中益气,深合仲景心也。

①【注文浅释】

塞因塞用:此处非指反治法,而是指因鼻塞而用药塞入鼻中治疗。

②【临证薪传】

《金匮要略》:“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神农本草经》:“瓜蒂,味苦,寒,有毒。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虫毒,咳逆上气,及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瓜蒂性寒,治先中暑后伤水之病证。如果里无热而仅仅是水行皮中之证,则可选用五苓散、藿香饮之类。

③【注文浅释】

前板齿:门牙。

太阳中暑,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中暑夹寒,有不因乎浴水,而因乎乘凉者。或因露风,或因旷宇,或因夜气阴寒,先着于肌肤,而暑气内伤于心脉,故恶寒、身热、汗出而渴也。清暑益气汤,东垣得之矣

上论暑症。

三症皆本于伤寒,故恶寒、发热、身疼,皆与伤寒相似。痉者脉同湿家,中暑则大同小异。三脉迥殊于伤寒,治之者当以脉别症,更当从脉施治耳。

①【注文浅释】

旷宇:宽广的屋宇。

②【临证薪传】

《金匮要略》治疗中暑,设立两方,一物瓜蒂汤和白虎加人参汤。两方皆有清热之功,前者偏于利湿,后者侧重益气生津,反映暑性炎热,伤津耗气,暑多挟湿等特点。

金代李东垣《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黄芪、苍术、升麻各一钱,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五分,麦冬、当归身、炙甘草各三分,青皮二分半,黄柏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清暑之力很弱,重在益气健脾除湿。

清代王孟英《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为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原方未著用量。比较清晰的是,该方来自于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甘草、粳米相同;易人参为西洋参,益气生津相同;加石斛、麦冬不离养阴生津;弃清热的石膏,换用西瓜翠衣及荷梗清暑;黄连、竹叶不仅清热,又能燥湿利湿。

所以,清暑益气生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生津兼以除湿,选王氏清暑益气汤;益气除湿兼以清热,则取李氏清暑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