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桂枝赤色,通心温经,能扶阳散寒,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外邪,内辅君主,发心液而为汗。故麻黄、葛根、青龙辈,凡发汗御寒者咸用之,惟桂枝汤不可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本方皆辛甘发散,惟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之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复发汗之剂矣。是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阳;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今人凡遇发热,不论虚实,悉忌谷味,刊桂枝方者,俱削此法,是岂知仲景之心法乎。要知此方专治表虚,但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黄症,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汤矣。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后复烦,即脉浮数者,不得再与麻黄而更用桂枝。如汗后不解,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或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当用此解外。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一证,印定后人耳目,而所称中风者,又与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与后人分门证类,使无下手处者,可同年而语耶。

③【注文浅释】

魁:第一。

①【医理探微】

桂枝辛甘温,“辛甘化阳”,温补阳气是桂枝的基础作用,温补卫阳而散寒解表,温补心阳以治心悸,温补肾阳则化气利水,温阳又能通经活血,平冲降逆也是温阳作用的延伸。

②【注文浅释】

印定:印得很深,已无法磨灭。

①【临证薪传】

柯注桂枝汤方义全面中肯。若将桂枝汤拆分为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两方,就能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桂枝汤的功效主治。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桂枝汤有温阳益阴的作用,所以是扶正解表剂,又是补益剂、和解剂。小建中汤治虚劳同样与桂枝汤温阳益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