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证上

四逆汤证上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为在表,迟为在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矣。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疼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咳,中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不补,何以救逆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用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因本方之脱落而成之耳。

②【注文浅释】

人参,指人参汤,此处指“桂枝人参汤”。

③【注文浅释】

加人参,指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即柯注“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

此是伤寒证。然脉浮表热,亦是病发于阳,世所云漏底伤寒也。必其人胃气本虚,寒邪得以直入脾胃,不犯太、少二阳,故无口苦、咽干、头眩、项强痛之表证。然全赖此表热,尚可救其里寒。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里气大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幸表阳之尚存,得以卫外而为固。攻之更虚其表,汗生于谷,汗出阳亡,藏寒而生满病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

伤寒下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下利是里寒,身痛是表寒。表宜温散,里宜温补。先救里者,治其本也。

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此太阳麻黄汤证。病为在表,脉当浮而反沉,此为逆也。若汗之不差,即身体疼痛不罢,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阳证见阴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热虽发于表,为虚阳,寒反据于里,是真阴矣。必有里证伏而未见,借其表阳之尚存,乘其阴之未发,迎而夺之,庶无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脉有余而证不足,则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有余可假,而不足为真,此仲景心法。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则亡阳,大下则亡阴,阴阳俱虚,故厥冷。但利非清谷,急温之,阳回而生可望也。

①【注文浅释】

漏底伤寒:指伤寒兼见下利,甚至泄利不止的疾患。此病证,寒伤于表之发热,又阳虚而寒伤于里之下利清谷,即是漏底伤寒。

②【注文浅释】

“此太阳麻黄汤证”是假设之语。麻黄汤证有发热、头疼、身体疼痛,但其脉必浮,今脉反沉,所谓“阳证见阴脉”,其病在里不在表,所以用发汗之法不能解除诸证。阳虚则寒盛,所谓“阳消阴长”。虚阳外浮于表见发热。“真阴”即寒盛,头疼、身体疼痛皆为阴寒长盛之象,所谓“证有余”。“沉脉主里”,少阴阳虚之脉必沉而微弱,所谓“脉不足”。“证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所以治用四逆汤温补已虚之阳,除已盛之寒。

③【注文浅释】

厥冷是阳虚之象,与阴虚无关。虽经大汗及大下,见厥冷说明阳气将亡,而阴液未竭,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治之失宜,虽大汗出而热不去,恶寒不止,表未除也。内拘急而下利,里寒已发;四肢疼而厥冷,表寒又见矣。可知表热里寒者,即表寒亡阳者矣。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①【注文浅释】

此“表热”是表之发热,病性为寒,非指在表之热邪或在表之热证。

②【注文浅释】

柯注“表寒虚”不准确,应为“里虚寒,故见厥”。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证,此脉弱而微热,非相火明矣。内无热,故小便利;表寒虚,故见厥;是膈上有寒饮,故呕也。伤寒以阳为主,阳消阴长,故难治。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交作,中气大虚,完谷不化,脉微欲绝,气血丧亡矣。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是门户不要,玄府不闭矣。所幸身热未去,手足不厥,则卫外之阳,诸阳之本犹在,脉尚未绝,有一线之生机,急救其里,正胜而邪可却也。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此吐利非清谷,汗出不大,而脉不微弱,赖此发热之表阳,助以四逆而温里,尚有可生之望。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若膈上有寒饮者,当温之,宜四逆汤。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利虽止而恶寒未罢,仍宜四逆;以其脉微为无血,当仍加人参以通之也。

上论四逆脉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寒热相伴证。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手足厥逆,寒盛于外也。身不恶寒面赤,阳郁在表也;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温里通脉,乃扶阳之法。脉为司命,脉出则从阳而生,厥逆则从阴而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此比上条脉证皆轻,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解。面赤为戴阳,阳在上也。因其戴阳,故郁冒而汗出;因其下虚,故下利清谷而厥逆;热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此必有阴盛格阳之证,故加胆汁为反佐,阅白通证可知。

①【注文浅释】

戴阳:证指面红,病根在阳虚寒盛。阴寒内盛,逼迫虚阳上浮而面赤。

②【注文浅释】

吐已下断:已、断皆作停止、结束解。吐已下断,即呕吐、下利均已停止。

③【注文浅释】

阴盛格阳,现多用于解释通脉四逆汤所治疗的“里寒外热”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少阴阳衰的表现。少阴阳衰,本应恶寒,但病人“身反不恶寒”而发热,其机制是阴寒内盛,虚阳被格拒于体表。此处柯注“阴盛格阳”,是指阳虚阴盛,单用大辛大热药治疗,产生阴寒之邪与阳药相格拒的状态。

吐利止而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