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黄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芒硝半斤

⑤【注文浅释】

宋本《伤寒论》作:“大黄四两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金匮玉函经》作:“大黄四两清酒浸,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成注本《伤寒论》作:“大黄四两清酒浸,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柯注药物用量与成注本相同。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亢则害,承乃制,承气所由名也。不用枳、朴而任甘草,是调胃之义。胃调则诸气皆顺,故亦以承气名之。此方专为燥屎而设,故芒硝分两多于大承气。前辈见条中无燥屎字,便云未燥坚者用之,是未审之耳

①【注文浅释】

亢,过极。承,顺承。《内经》:“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承气者,顺承胃肠之气下行也。

②【临证薪传】

芒硝确有软坚润燥之功,自然可以泻下燥屎。但芒硝之用不局限于泻下燥屎,除上述调胃承气汤证“下利”“大便溏”,还有仲景柴胡加芒硝汤证也是大便“微利”。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更有多条“下利”用大承气汤治疗的原文:“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所以,芒硝的使用并非完全取决于燥屎内结,非燥屎内结者使用芒硝则体现其“泻下燥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