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脉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三阳以少阳为枢;三阴以少阴为枢。弦为木象,浮而弦细者,阳之少也;微为水象,沉而微细者,阴之少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日行二十五度,常从足少阴之间,分行藏府。今少阴病,则入阳分多,故欲寐。欲寐是病人意中,非实能寐也。①少阳提纲,各臻②其妙。
①【注文浅释】
对少阴病提纲证的注释,后世医家意见歧出。其分歧有以下几点:
①脉之微细是分说还是合说。一般的认识是脉微和脉细是两种不同的脉象,微是脉之力量微弱,细是脉管形态细小。主张合说者,依据王叔和《脉经》“微脉极细而软”,强调微脉是复合脉。微脉必细,微细脉就是微脉。
②但欲寐是喜睡还是似睡非睡。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但欲寐,嗜卧也”,而柯注“欲寐是病人意中,非实能寐也”。
③“脉微细、但欲寐”反映的病理机制不同。将脉之微细分论者,认为脉微主阳气虚衰,脉细主阴血不足。相反持合论者,则认为脉微细、但欲寐是心肾阳虚的表现。但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却认为:“微细者,此热邪深而脉内伏也……热极而神志昏愦,若欲寐然。”
④提纲证之意义不同。与病理机制对应的分别是少阴病总纲,少阴寒化病提纲,少阴热化病提纲。
柯注“微为水象,沉而微细者,阴之少也”,但在“伤寒论翼”部分又强调“少阴脉微……微为无阳”,前后解释不统一。
②【注文浅释】
臻:达到。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也。
欲吐而不得吐者,枢病而开阖不利也,与喜呕同。少阳脉下胸中,故胸烦,是病在表之里也;少阴经出络心,故心烦,是病在里之里也。欲吐不得吐,欲寐不得寐,少阴枢机之象也。五六日,正少阴发病之期。太阴从湿化,故自利不渴;少阴从火化,故自利而渴。少阴主下焦,输津液司闭藏者也。下焦虚,则坎中之阳,引水上交于离而未能,故心烦而渴;关门不闭,故自利。不能制火,由于不能制水故耳。然必验小便者,以少阴主水,热则黄赤,寒则清白也。若不于此详察之,则心烦而渴,但治上焦之实热,而不顾下焦之虚寒,则热病未除,下利不止矣。
按:自利不渴属太阴,而渴则属少阴也。
少阴病,脉沉细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前条详证,后条详脉。脉浮为在表,然亦有里证,如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是矣。沉为在里,然亦有表证,如少阴病反发热者是矣。①少阴脉沉者当温,然数则为热,又不可温;而数为在藏,是为在里,更不可汗。可不审之精而辨之确乎?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之不可汗下,与少阳同。因反发热,故用麻黄微汗;因里热甚,故用承气急下②。此病反其本,故治亦反其本。微为无阳,涩为少血。汗之亡阳,下之亡阴。阳虚者既不可汗,即不可下,玩“复”字可知。其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亦不可汗也。若谓无阳是阴邪而下之,其误人甚矣。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③。
①【注文浅释】
柯注“前条详证,后条详脉”没有错,但要注意,前条是少阴阳虚有寒证,后条是少阴阴虚有热脉。
柯注“脉浮为在表,然亦有里证,如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是矣”来自于仲景原文“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仲景原文“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即柯注“沉为在里,然亦有表证……”之出处。
②【注文浅释】
分别指“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少阴三急下证”。
③【注文浅释】
脉阴阳俱紧,有太阳、少阴之别。但太阳伤寒则无汗;反汗出者,是少阴阳虚不固使然。呕吐、下利皆是少阴阳衰寒盛之表现,可见于仲景四逆汤证:“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又见咽痛者,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加桔梗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咽痛者……加桔梗一两。”
太少阴阳各异,或脉同证殊,或脉证相同。从脉从证之时,大宜详审。脉沉发热,为太阳少阴相似证,前辈言之矣。阴阳俱紧,为太阳少阴相似脉,尚未有知之者。紧脉为寒,当属少阴。然病发于阴,不当有汗,反汗出者,阴极似阳也,盖太阳主外,阳虚不能作汗,故发热而反无汗;少阴主里,阴虚生内热,故身无热而汗反出。亡阳者,虚阳不归,其邪皆由少阴不藏所致。故上焦从火化而咽痛呕吐,下焦从阴虚而下利不止也,宜八味肾气丸主之。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踡卧足冷,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此是少阴经文,与此上下文符合。王氏集脉法中①,以无少阴二字也。少阴脉络肺,肺主鼻,故鼻中涕出;少阴脉络舌本,故舌上苔滑;少阴大络注诸络以温足胫,故足冷。诸证全似亡阳,而不名亡阳者,外不汗出,内不吐利也。口中气出,唇口干燥,鼻中涕出,此为内热;阴阳脉紧,舌上苔滑,踡卧②足冷,又是内寒。此少阴为枢,故见寒热相持。病虽发于阴,而口、舌、唇、鼻之半表里,恰与少阳口、咽、目之半表里相应也。治之者,与少阳不同,当神而明之,汗、吐、下、温、清、补之法,勿妄用也。与其用之不当,宁静以待之。若至七日,一阳来复,微发热,手足温,是阴得阳则解也。阴阳自和,紧脉自去矣。若微热不解,八日以上反大热,此为晚发。恐畜热有余,或发痈脓,或便脓血,为难治耳。若七日来,设使其人不能发热,以阴阳俱紧之脉,反加恶寒,是寒甚于表,上焦应之,必欲呕矣。如反加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欲利矣。
①【注文浅释】
此指仲景原文被王叔和收集到《伤寒论·辨脉法》中。
②【注文浅释】
踡卧:身体蜷曲而卧。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
阴阳俱紧,至于吐利,紧脉不去,此亡阳也。紧去则吐利自止,其人可安。此据脉辨证法。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前条是亡阳脉证,此条是回阳脉证。前条是反叛之反,此条是反正之反。玩反温,前此已冷可知。微本少阴脉,烦利本少阴证。至七八日,阴尽阳复之时。紧去微见,所谓谷气之来也,徐而和矣。烦则阳已反于中宫,温则阳已敷于四末。阴平阳秘,故烦利自止。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阳微者,复少阴之本体;阴浮者,知坎中之阳回。微则不紧,浮则不沉,即暴微而紧反去之谓也。邪从外来者,仍自内而出,故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①。
①【注文浅释】
子至寅上,指子、丑2个时辰,即半夜11点到次日凌晨3点。
天以一生水而关于子,故少阴主于子。
少阴病,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伤寒以阳为主,不特阴证见阳脉者生,又阴病见阳证者可治。背为阳,腹为阴。阳盛则作痉,阴盛则踡卧。若利而手仍温,是阳回故可治。若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纯阴无阳。所谓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矣。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四肢冷逆,恶寒而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阳盛则烦,阴极则躁。烦属气,躁属形。烦发于内,躁见于外,形从气动也。时自烦,是阳渐回;不烦而躁,是气已先亡,惟形独存耳。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上吐下利,胃脘之阳将脱;手足不逆冷,诸阳之本犹在;反发热,卫外之阳尚存。急灸少阴,则脉可复而吐利可止也。若吐利而兼烦躁,四肢俱冷,纯阴无阳,不可复生矣。
少阴动脉在太谿,取川流不息之义也。其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主手足厥冷,寒至节,是少阴之原,此脉绝则死。伏留在足内踝骨上二寸动脉陷中,灸之能还大脉,是少阴之经。
少阴病,脉微涩,呕而汗出,大便数而少者,宜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脉微而涩,呕而汗出,阳已亡矣。大便数少而不下利,是下焦之阳尚存。急灸百会以温其上,则阳犹可复也。脉沉微细,是少阴本脉;欲卧欲吐,是少阴本证;当心烦而反不烦,心不烦而反汗出,亡阳已兆①于始得之日矣。五六日自利,而反烦躁不得卧,是微阳将绝,无生理矣。同是恶寒踡卧,利止手足温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治。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不烦而躁,四逆而脉不至者死。同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烦躁四逆者死。同是呕吐汗出,大便数少者可治;自利烦躁不得卧者死。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是以六经以少阴为枢。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冒家自汗则愈。今头眩而时时自冒,清阳之气已脱。此非阳回而利止,是水谷已竭,无物更行也。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气息者,乃肾间动气,脏腑之本,经脉之根,呼吸之蒂,三焦生气之原也。息高②者,但出心与肺,不能入肝与肾,生气已绝于内也。六经中独少阴历言死证,他经无死证,甚者但曰难治耳,知少阴病是生死关。
①【注文浅释】
兆:出现征兆。
②【注文浅释】
息高:息,指呼吸;高,指吸气不能下达。息高,即呼吸浅表,吸气少呼气多的状态,是“肾不纳气”的表现。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①黄者,此欲解也。
脉者,始于肾,朝会于肺,肾气绝则脉不至。三部手足皆至,是脉道已通,有根有本,非暴出可知。大烦躁扰者,是阴出之阳,非阴极而发也。口噤不能言,因脉气初复,营血未调,脾涩不运故耳。若所至之脉和调,虽大烦不解,亦不足虑。再视其人之目重睑内际,此属于脾,若色黄而不杂他藏之色,是至阴未虚,虽口噤亦不足虑矣。此以脾为五脏之母,又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也。
①【注文浅释】
目重:目胞沉重下垂。睑内际,指眼睑内的白睛。